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99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东省南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实验法,以南海224个行政村的村集体和用地企业为受访对象表明,运用多项Logit模型从土地市场供需双方视角测算土地发展权价值。研究结果:对于村集体,农地开发为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发展权价值分别为604. 25元/平方米、1946. 30元/平方米、1508. 63元/平方米,而用地企业认为该3类发展权价值分别为1038. 42元/平方米、2203. 32元/平方米、2163. 89元/平方米;地块破碎度、容积率、土地用途对土地开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对开发成商业用途偏好最强,工业最弱;集体土地市场存在超额需求,同时,无论村集体还是用地企业均认为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较低,集体建设用地存在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3.
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的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对武汉市农民实地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的生产意愿,并运用Log istic模型对农户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农地供需平衡的内涵及其作用,基于产品产量法分析了目前农地供需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指出目前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必须把粮食安全生产及其保障水平控制考虑在内,严格规定粮食作物用地需求的保证供给水平和措施,规定粮食作物用地转作其他用途时的具体要求和条件,从制度上对农地供需运动的平衡予以保证。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身份性成员权历来在农村土地配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排他性地位,所以在现实农村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存在身份性与半身份性、非身份性这两类三种形式,它们在承包主体和客体、配置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功能与政策法律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党和国家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时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其针对的主体应该是身份性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6.
采用意愿调查法等方法,通过调查农户受偿意愿和市民支付意愿,测算出荆门市基于农户最低受偿意愿的征地补偿价格为85.77万元/公顷,基于市民最高支付意愿的征地补偿价格为147.03万元/公顷.并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户受偿意愿和市民支付意愿决策的显著因子;为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市城镇居民的调研为例证,构建假想市场模拟出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需求主体——城镇消费者对生产者(农户)在化肥农药施用达到限制标准下的农田生态环境及产品的需求意愿和支付额度,测算出消费者需求视角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表明:(1)当化肥、农药施用在减少50%、100%等不同的限制标准下,有80.22%~85.16%的...  相似文献   
9.
张雄  张安录  闵敏  刘阳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11-11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及各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诱发了农地城市流转的高速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地城市流转为湖北省及各市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要素投入支撑,同时也造成农地资源大量流失与浪费,这无疑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如何实现城市化进程中高效率的农地城市流转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假设为"企业"的生产过程,在界定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湖北省及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年由于农用地资源无效投入大幅增加致使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逐年降低;其中规模效率下降是个别市综合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市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下降所致。结合DEA"投影"分析方法,给出了湖北省及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土地用途管制背景下的农地补偿多目标政策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和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有保障,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土地用途管制下的多目标的土地补偿政策.但是.认真分析这一多目标结构的补偿政策,不仅各目标政策之间不协调,而且还存在潜在性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不利于土地市场化的推进.据此,笔者以社会福利最优化为基础,建立了动态环境下的最优补偿模型,并按补偿政策是否影响城市土地市场价格而分别建立了补偿外生和补偿内生两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通过模拟得到了如下结论:属于"绿箱"的单一补偿政策只能够实现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其他目标无法实现;属于"黄箱"和"蓝箱"的混合补偿政策则能够实现多种政府目标;基于政府实施农地补偿政策多目标的政策取向,建议政府在现阶段制定并实施属于"黄箱"和"蓝箱"的混合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