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经济学   3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2007—2016年26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面源污染"和"碳排放"两类非期望产出下的农业环境效率,构建"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农业环境效率"的传导路径并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流转并未显著提高农业环境效率,但耕地利用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2)耕地流转有助于扩大耕地利用规模,进而在样本中对农业环境效率呈现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流转对农业环境效率也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正负效应基本抵消;(3)耕地利用规模主要通过改变化肥和机械投入强度进而负向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研究结论:农业环境效率受耕地流转、利用规模、利用方式和强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传导路径,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环境效率,在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政策时,要注意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力和地理环境,避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引进农业绿色环保技术,注重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从生态产品完整价值回报和代际价值回报两个视角,应用资源价值构成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探究生态产品供给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提升内生动力的策略。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方法。研究结果:生态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在于供给主体缺乏合理的完整价值回报和代际价值回报:一方面,由于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的缺失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推诿抑制了生态价值的实现,部分地区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的短板约束了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缺失适用于生态产品供给的社会折现率体系和相关的代际补偿机制导致了生态产品供给在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间存在转换偏差,降低了供给行动的代际回报。研究结论:提升生态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价值评价体系,拓宽生态价值实现渠道,明晰政府在价值实现中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符合生态产品特点的新代际折现率体系,参照新代际折现率和传统折现率核算得到的净现值差额制定代际补偿标准,探索考虑代际影响的代际金融产品,根据价值替代难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城郊农村地区的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逐步显化。为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这些地区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本文以苏州市高新区和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从政府干预的角度剖析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治理的现状,并分析了政府干预其治理的内在逻辑。分析发现,政府通过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项目倾斜、财政扶持、规则制定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合作社效率与公平的双赢。然而,随着政府干预强度的不断提高,政府逐渐介入合作社内部事务,合作社被纳入政府行政体系之中,既削弱了合作社经济效率也加大了政府负担。鉴于此,建议政府把握好干预的强度及边界,逐渐退出对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事务的介入,通过激发合作社内部管理层的投资积极性,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西省遂川县和丰城市的农户调研数据,本文运用Double hurdle模型检验新一轮林改后林地产权完整性与安全性对林地投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户对林地产权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感知是影响农户林地投资的重要因素,农户在预期未来更不可能被征收或调整的地块上投入资本的可能性更大,在预期将来不可能被调整的地块上投入劳动力的可能性和水平更高;农户感知完整的林地使用权能够促进农户投入资本与劳动力,但是完整的林地流转权会降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可能性和投入水平。本文建议减少林地调整和不必要的林地征收,减少村集体对农户林地合法使用权的限制,同时保障明晰和稳定林地产权政策的执行效果,关注农户微观主体对产权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解析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和理论演进,提出中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先后历经建党到建国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时期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建设等阶段;(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每个阶段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改革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的改革框架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按照增值形成机理及理论归属进行初次分配,也要以二次分配保障代内与代际公平;(2)应引入市场机制和谈判机制构建初次分配格局、通过调控区域和城乡收益分配关系构建代内分配格局、建立代际补偿基金和土地发展基金形成代际分配格局,从而真正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梳理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价值实现案例,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其主要路径,并对现阶段不同路径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建议。研究表明:(1)生态产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现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焦点和难点在于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三种主要路径。(3)现阶段不同实现路径面临着差异化的困境,市场主导型缺乏完善的产权机制和交易价格机制,政府主导型缺乏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型缺乏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鉴于此,应从制度设计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两个维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但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限制了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深入分析发现,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缺陷是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它束缚了农村集体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优化.因此,应该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界定、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流转及相关配套措施3个方面来完善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城市建设用地消耗与城市经济社会水平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全国277个地级城市为例,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间的协调规律。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GPCA)、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严重失调、濒临失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减少和良好协调型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2)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消耗间的协调水平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依次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政策改革方面,应该在充分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权配置和产权公共域的视角出发,结合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剖析"三权分置"制度实施的潜在风险与完善措施。研究发现:(1)受法律法规的模糊表达、地方政府的产权再配置及契约规则的影响,"三权分置"制度下农地产权配置结构中仍存在产权公共域;(2)产权实际配置状况与产权公共域的存在导致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难以兼顾、农地流转市场与抵押市场受到制约等问题,形成"三权分置"制度实施的潜在风险;(3)合约机制和第三方组织在解决由产权实际配置与产权公共域引发的系列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完善合约机制、建立第三方服务机制、加强政策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模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和库诺特竞争模型。研究结果:土地税费政策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土地过度非农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结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税费政策,加强税费监管;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