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构建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分区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条件,分类提出乡村振兴的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及科学性等原则选择乡村主体、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等5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2018年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得分,采用自组织映射法(SOM)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分区,并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得分明确各区发展基础的优势与短板。结果 (1)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性,综合条件较高和较差乡(镇)占比较少,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数量占比最大,各乡(镇)各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性;(2)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可以分为4个区,综合得分分别为0.009 4、0.007 7、0.006 2和0.004 6,4个分区结果的优势条件分别是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而其不足条件分别是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结论 天水市各乡(镇)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依托优并发挥优势条件,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推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2005—2016年我国主要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方法]ESTDA GTWR研究框架,包括空间马尔科夫、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迁跃、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我国主要省份土地经济密度整体稳定,逐级递增,空间非均衡性增强,且在高邻域水平下具有均质性,低邻域水平下具有异质性,在高区域水平下较为稳定,中低区域水平下更易变动,整体受邻域影响较小。(2)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较弱,动态强度降低,高动态强度省域数量增加; 局部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并趋向更稳定,波动重心由北向南转移。(3)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凝聚力较高,存在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只有青海省发生了时空迁跃。(4)人均GDP、货运量、土地出让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地形起伏度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正,城市化率、城市规模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负; 在研究时点中,所有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都有所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收缩、稳定、位移、集聚、扩散以及极化等特征,在强度上则存在增强,减弱,稳定的变化趋势。[结论]要实现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格局的跃升存在难度,未来应制定具有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经济密度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研究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在现行的学科体系中土地科学问题研究分散于相关学科中,缺乏学科地位和完整学科体系支撑;土地科学与部分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基础理论交叉,与部分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存在局部交叉。研究结论: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要素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决定了土地科学问题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他任何学科只可以局部研究而无法完整替代。  相似文献   
5.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 (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 (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6.
正视老人农业的现实存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老年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划分老人农业的功能类型、明晰其现实逻辑,并提出未来发展图景。研究表明:老人农业可分为满足生计型、分工协作型和休闲娱乐型三种功能,是老年农户及其家庭基于规避养老风险、理性代际互惠和彰显自我价值的现实选择。因此,需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以满足农户增收、农业增产、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多维评价指标,采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一套量化、操作性较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运用此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对康乐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康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综合评分值为89.4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协调良好,效果明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合理的,评价方法是科学、严密的,为其他市、县及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土地整治作为土地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有促进农村减贫的作用已经在地方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使土地整治减贫作用更加精准化,文章在土地整治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土地整治的多样性及贫困的多维特性构建了土地整治促进农村多维减贫的理论框架。[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分析了甘谷县贫困区实施土地整治前后及未实施的村中农户的自然资本、家庭人均收入、就业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土地整治的双重差分净效应D_(it)T_(it)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β_3大于零。其中收入维度、社会维度、知识维度的净效应分别通过了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论](1)土地整治显著增加了农户的自然资本和家庭人均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平,增加和拓宽了农户获得技能培训机会和就业渠道。(2)土地整治具有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的减贫效应最为突出,社会维度和知识维度次之。(3)农户的家庭特征和村中的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农户脱贫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农地流转行为对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作用效果,并探究其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农地流转具有较为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观察到农地流转使农户在收入、健康和主观感知维度的贫困状况得到了缓解,但在教育和生活水平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的减贫效应;不同流转行为的减贫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农地转出更能改善农户的贫困状况;不同区域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减贫效应最弱,但相比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也更为严峻。因此,因地制宜地推动农地流转是缓解农村地区多维贫困进而消除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基于我国现实诉求的理论创新,其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成效亟待实践探索和检验。本文基于陇西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重点阐述宅基地抵押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