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咸阳市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0个,包括交通主干道路两侧、城市公园、住宅小区、工矿企业周边区域4类典型功能区。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Cr(铬)、Cu(铜)、Ni(镍)、Pb(铅)、Zn(锌)5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咸阳市土壤中Cr、Cu、Ni、Pb、Zn 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5.11、26.91、29.81、38.26、90.94mg/kg,均超过陕西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不同城市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2)从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除重金属Pb在城市公园为中度污染外,其余元素在不同功能区及整个咸阳市均为轻度污染;从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来看,不论是咸阳市还是不同功能区,其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均属于轻污染。(3)不论是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还是单个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咸阳市及不同功能区都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且重金属Pb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贡献率最大(37.56%)。(4)5种重金属(Cr、Cu、Ni、Pb、Zn)对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均很小;人体(儿童和成人)暴露土壤中,Ni的综合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明显高于下限值,而Cr的综合致癌风险则是显著的;人体(儿童和成人)暴露土壤重金属而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的提升能力,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以及耕地产能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测算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提升的潜力,结果显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但可以增加耕地数量,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投入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耕地产能的提升,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共提升耕地产能为3 357.76t,其中,新增耕地面积提升产能为48.15t,耕地质量提高提升的产能为3 309.61t。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产能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供给充裕、物价平稳,老百姓吃饭不愁,是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强后盾,而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十三五"农机化工作的重头戏。本文介绍了咸阳市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和对咸阳经济转型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受规划驱动特征,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去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存在的影响,来评估预测未来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可能潜在的影响,旨在为规划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PSR模型评估关中地区2011年、2014年、2018年生态安全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基本都在向好的方向演变,且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而单向指标表明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更占优势。此外,由于DPSR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对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所起的驱动作用,且以规划控制指标作为评价数据源,便于规划及建筑专业人员应用,故鼓励将其运用于城市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中。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近25年来陕西省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SPSS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地、耕地、林地为主体景观,三者占比在94%以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景观类型(林地、草地、水域)占比达67%,建设用地占比小于3%。(2)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利用程度加深,类型转化频繁,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向草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为主要的转化类型。(3)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融合,空间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加强,形状更为规则,景观优势度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4)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限制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转化方向,气温和降水变化引起的干旱化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政策导向是驱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8,(3):14-17
从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出发,设计了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和27个基础指标的评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关中地区2014年5个地级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5个地级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咸阳市及渭南市,高水平的西安得分是低水平的渭南的2.3倍。进而对各市综合水平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提升关中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24):47-51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8个主要城市为样本,构建了包括资源承载力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的1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为三个等级类型:西安、宝鸡和渭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咸阳、铜川和杨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中等,天水和商洛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并根据各样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提出优化和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影响、土地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了建设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5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水平和障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水平持续提高,综合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0.189 9涨到了2015年的0.795 1,年均增长12.26%,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从影响因素看土地利用效益的绩效指数增长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影响的绩效指数增长最小。2006年土地利用效益是影响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的最大阻碍的因素,障碍度达到了36.52%,到了2015年,生态环境因素变成了最大阻碍因素,障碍度达到了73.37%。研究认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今后提升西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主,统计年鉴数据和现有相关研究结果为辅,基于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深度一直在提高,景观多样性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景观优势度呈现出“下降—上升”趋势,斑块越来越不规则,景观破碎度指数呈现破碎化趋势。(2)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4154,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27%、72.97%、6.76%;201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84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3.56%、66.34%、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0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76.26%、23.74%。(3)从时间变化来看,关中汉唐帝陵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关中汉唐帝陵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以2005年、2010年、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5个指标,对研究区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特点进行动态分析;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4个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总体水平的演变特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人类对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干预程度不断加剧,耕地斑块密度增加一倍,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两倍多,导致景观破碎度显著增加,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增加是2005—2010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16年,人类对土地利用保护程度不断增强,林地的斑块密度是2010年的三分之一,导致景观破碎度减少。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减少也是导致2010—2016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05—2016年,所有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都有变小的趋势,斑块密度都有变大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除园地外,其余类型斑块分离度在变大,说明斑块之间的距离在增大,趋于分散布局。研究结果可为汉唐帝陵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