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农业经济   6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方针,本文探索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农地流转制度应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石"、"维护农民利益"、"灵活性"、"发展性"原则,以及正确处理好"农地用途转移与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农地"、"农地流转与失地农民"、"统筹城乡与农地流转"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地产权制度视角的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产权制度是诱发农户面源污染行为的重要制度根源。农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导致环境管理机构缺失,无法有效规范和监管农业面源污染行为;农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诱发农户短期行为;土地零碎化使统一环境行为无法实施;农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使农户丧失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因此,应该重构农地所有权主体,成立专门组织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管束;稳定农地承包经营制度,激发农户对土地进行投入和养护的积极性,规制短期行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统一环境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农地流转生成内在机理的制度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凯  王丽英 《生产力研究》2005,(5):41-42,129
与以往将农地流转作为一种可以解决现实三农问题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角度不同,文章以农地流转的秩序化、规范化即农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为分析起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农地流转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间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农地流转制度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产权效率增进的过程,是农地制度内从属制度的边际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   
5.
在农用土地向城市流转中,城乡结合地区的优质农地大量地转为城市用地。据国家统计局对耕地减少量的统计:中国“八五”及“九五”期间共减少耕地68442千公顷。其中国家基本建设占地10475千公顷(城市建设占其中一半左右),占153%,乡村建设和农民个人建房占地9381千公顷,占137%;其余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失等,占701%。由于农用土地盲目流转于城市,  相似文献   
6.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农村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必要的市场要素和市场竞争机制;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农地流转制度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与中国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同,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都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等.要准确把握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的特点,首先要了解日本的土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方针,本文探索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农地流转制度应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石”、“维护农民利益”、“灵活性”、“发展性”原则,以及正确处理好“农地用途转移与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农地”、“农地流转与失地农民”、“统筹城乡与农地流转”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