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092篇
工业经济   222篇
计划管理   1876篇
经济学   906篇
综合类   356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889篇
农业经济   785篇
经济概况   885篇
信息产业经济   7篇
邮电经济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603篇
  2008年   602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5—2015年"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与万德金融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研究东道国风险水平、东道国自然资源水平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中国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东道国的风险水平呈正相关,即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风险偏好"特征;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呈正相关,即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自然资源偏好"特征;东道国的风险水平与自然资源禀赋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风险和自然资源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当国有企业同时面对这两个因素时,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国有企业在自然资源与风险之间进行了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计划的出台使得互联网与审计工作深度结合,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有助于进行自然资源的科学使用和管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模式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结合的观点。"互联网+"模式能够为该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多部门的合作并且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有效解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困难、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着挑战,这种创新模式尚未完全解决该审计工作中事前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的弊端,同时存在审计人员缺少创新思维、法规体系为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互联网+"模式下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相应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新古典资本需求理论和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建立了一个包含投资需求和投资效率的前瞻性泰勒规则模型,并构造了一个反映企业投融资需求状况的企业综合状况指数,将其引入扩展的前瞻性泰勒规则模型,然后从宏观和行业两个层面对加入企业综合状况指数的前瞻性泰勒规则进行了检验和比较。研究发现:(1)前瞻性利率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基本有效,短期名义利率对于超过80%行业的企业综合状况指数缺口的反应系数显著,但对不同行业的反应差异较大;(2)短期利率对企业综合状况的反应系数较小,而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反应系数相对较高,显示货币当局调整利率可能更多的是针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反应;(3)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反应不足”,其对股价的反应系数非常小,对房价的反应系数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理论逻辑与改革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诠释不清、改革导向不明、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尚未充分体现等问题,本文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逻辑,明确未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当基于"权利—价值—经营—管理"的理论逻辑体系框架,其中自然资源资产权利应当包含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等对象内涵,以完整、明晰和稳定作为权利实现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显化应当基于生态、经济等价值的全面认知,针对不同资产类型分类采用不同价值评估方法,完善市场培育、价值调节和公平分配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既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规避可能风险,又要实现高品质利用,因而应当以底量保安全,以存量、数量、质量、差量和流量保协同,优化完善编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则应当打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割裂的现状,实现系统统一管理并建立全平台、全过程、全资源和全空间的综合监督机制。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以"三维立体多权化"、"生态价值具象化"、"安全品质六量化"和"系统监管综合化"为改革导向,以期全面推进未来多维、绿色、高效、安全、品质、有序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式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倪绍祥先生土地评价思想概括和我国土壤普查、土地类型述评为依据,探讨我国耕地评价工作完善路径和方向。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结果 (1)倪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形成以土壤调查为前提的,土地类型单元为基础,开展土地评价的系统思想。(2)我国土壤调查、土地类型工作中断,致使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工作缺乏扎实的数据基础,使得现有的耕地评价成果难以满足新时代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要求,也妨害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3)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职责整合等宏观背景,客观上要求将土地评价与土壤类型、土地类型相联系,夯实耕地评价的科学基础,创新耕地质量评价体系。(4)科学组织第三次土壤普查,服务于耕地评价实践,将土壤资源融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成为必然趋向。结论 倪绍祥先生有关土地评价思想,对于完善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性开展第三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耕地质量调查专题,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形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亟需科学组织新的土壤普查和土地类型调查研究,更新完善原有的土壤资源图和报告,深化中小尺度的土地类型调查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客观认识,也为新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客观、科学、高精度的数据基础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裴毓 《价值工程》2021,40(17):152-153
自然资源与不动产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财产构成要素,甚至已经成为家元素的重要组织单位,因此从国家到省、市、地方任何关于自然资源与不动产制度的改革,都深刻影响着每个中国家庭.不动产要素中的不动产登记是个体不动产管理的最终环节,保证登记过程和登记质量不断提高、获得更大程度的尊重和满意,是各级人民政府在对城市精细化治理过程中亟待探讨的课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登记数量急剧增长,档案信息化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就自然资源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7.
海洋捕捞渔业资源对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食品生产与居民就业具有重大意义,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有助于摸清家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从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编制步骤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捕捞渔业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思路,结合生态补偿探讨了海洋捕捞渔业资源负债,将其划分为应付海洋捕捞渔业资源补偿、应付海洋生态环境补偿与其他应付生态补偿三个一级账户,为界定自然资源负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初步设计了海洋捕捞渔业资产表、负债表等样表,尝试构建海洋捕捞渔业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框架,以期推动海洋捕捞渔业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杨佳丽 《财会通讯》2021,(17):126-129
动态审计具有持续审计的优点,相对静态审计,动态审计具有预警等作用,能够实现对于事物发展的有计划、有阶段的审计和监管.因而,本文从动态审计的思路出发,基于我国政府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结合各地的资源、生态禀赋时间,给出相应的审计建议,以期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效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要求,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已经迈开了步伐。然而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未见官方披露的全国或地方资产负债表;且关于现行报表编制方法的学术探讨也存在很多需商榷之处。在对比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已有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中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为例,从会计角度分析该表的结构、内容和方法等,并对未来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运用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