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14篇
财政金融   46篇
工业经济   33篇
计划管理   240篇
经济学   471篇
综合类   397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20篇
贸易经济   206篇
农业经济   943篇
经济概况   475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总量安全、结构安全、质量安全、价格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安全。借鉴国外粮食合作社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我国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湖南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其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规模小、土地流转不畅、产业链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及融资难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发挥粮食专业合作社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湖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文  陆林 《经济地理》2003,23(4):491-494,507
城镇化是湖南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现实途径,是湖南省实现小城镇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基础性工作之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是湖南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开篇之作。文章首先分析湖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了小城镇在湖南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提出湖南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相似文献   
4.
李红  丁嵩  刘光柱 《经济地理》2012,32(7):30-3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GIS方法对1997—2010年处于全国经济边缘的广西区内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县域经济已初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总体空间集聚水平仍较低。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区集中在桂南县域及柳州、桂林中心城区,低—低类型区集中在桂西及桂中县域。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边缘省区内核心—外围结构显著。经济热点区在保持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有进一步向桂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集聚的趋势。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快速跃迁,增长的空间差异缓慢缩小。进而,从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开放开发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边缘省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和完善县域经济市场化提高农业竞争力,要取消各种带有排他性、歧视性和垄断性的政策,消除市场上的种种关卡、壁垒.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和本县的资源条件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杷市场导向和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城市(镇)的中心作用,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应扩大农业方面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鼓励兴办"三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起健全有效、分工明确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和改善我省县域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认真做好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主要是管理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转换到主要是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上来.  相似文献   
6.
基于GRA&BPNN的广西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并以其相关性为基础预测粮食产量对实现广西粮食产业的\"做强做优\"具有重大意义。通常情况下粮食产量与种植技术发展水平、农田耕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关,但是在样本数据不足、数据间关联度不明显的情况下则无法采用回归分析、灰系统等常用预测方法。[方法]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水库水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播种面积、除涝面积等5个与广西粮食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变量,同时取2004~2012年的数据作为学习、训练样本,以2013~2014年的数据为试报样本,并以此建立BP神经网络粮食预测模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模型预测粮食产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泛化性。[结论]根据模型结果,该文提出提升广西粮食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即加强水库的管理、引导与粮食产业相关的产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洪涝灾害的防御和治理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1978~2015年山东省苹果种植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内在影响因素。[方法]从省域、区域、地市层面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18.330万hm~2增至2015年的29.968万hm~2,总体增加,并以1995年为拐点先增后减,呈\"倒U\"形分布。从区域层面看,胶东半岛苹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泰沂山区、鲁西鲁北平原苹果种植面积持续萎缩,直接导致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和苹果主产区向胶东半岛的迁移。从地市层面看,山东省17地市中仅有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两地市苹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其余15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山东省苹果主产区呈东进西退、北进南退的变迁特征。[结论]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是资源禀赋、种植成本、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国家政策、地区政策、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础设施条件、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地区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种植传统与种植惯性、地区政策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就业收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基础设施条件向耕地的倾斜也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而种植成本、种植比较效益、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折纯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利用HP滤波处理1979年至2009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数据得出其的波动特征,并将各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剔除,使序列仅含波动项以进行分位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粮食产量的低分位点上,各因素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明显;在其它分位点处,作用不明显。需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科学投放化肥,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鼓励粮食生产规模化,完善粮食生产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以保证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构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缺土少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后颈不足。本文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编绘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图。最后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原则、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十分必要,但是针对区域内科技创新水平的再研究也很必要。本文通过构建山西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山西省11个城市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再研究,之后针对山西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依赖太原市和临汾市,整体水平较低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