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0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财政金融   521篇
工业经济   390篇
计划管理   1727篇
经济学   2485篇
综合类   1204篇
运输经济   125篇
旅游经济   293篇
贸易经济   882篇
农业经济   5993篇
经济概况   130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90篇
  2020年   672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463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595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891篇
  2013年   1044篇
  2012年   1003篇
  2011年   1175篇
  2010年   994篇
  2009年   871篇
  2008年   762篇
  2007年   794篇
  2006年   784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novation clusters combining public and private effort to develop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promise greate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slow down climate change. We use a multi-country model with a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to examine whether and how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can incentivize countries to create such innovation clusters. We find that a minimal carbon price is needed to attract applied research firms, but countries may nevertheless fail to invest in complementary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We construct a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innovation clusters when emissions targets are set befor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s resolved. It is a combination of low permit endowments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lowest costs to build the needed infrastructure, compensation for this country by profits from permit trade, and maximal possible permit endowments for the remaining countries. We outline how the EU-ETS can be further refined according to thi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2.
This note updates the 2019 review article “Retail forecas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substantial new research on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 when applied to retail. It offers new conclusions and challenges for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retail demand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3.
The increase in weather and climate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has prompted an interest in analyzing their consequences and th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measures that can help minimize their potentially large impacts on individuals’ welfare. We match thirty-one billion-dollar disasters with individual survey data from 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S. residen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natural disasters have a negative and robust impa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affected communities, and that, on average, this impact peaks 6 months after the event, and then decays over time. We then investigate the attenuating impact of health care access, flood insurance, and governmental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find a partial compensating role for risk-transfer and relief measures. We also find that stronger emotional and social support mitigat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4.
We generalize and extend the sequential model proposed by the resources and appropri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digital divide in the European Union plus the United Kingdom (EU27+UK). We measur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with data provided by the EU and test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using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 find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but find that the effects vary depending on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level of countries. While education overall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digital inequalities, a country's digital development level is crucial for less well-educated Europeans. These findings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1) they call into question the homogeneity of the effect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assumption that individuals differ only in terms of motivation, access, and digital skills, and (2) they indicate that socially disadvantaged Europeans benefit from living in more digit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5.
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TOPSIS模型对京津冀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员工制、准员工制、培训学校、中介制四种类型家政机构人力资源供给质量的关键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类型家政机构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改善的针对性建议,为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 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 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 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 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 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成本粘性的角度出发,以2014-2018年沪深主板A股制造业外向型企业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存在以下三个特点:(1)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粘性;(2)国有企业成本粘性的强度高于非国有企业;(3)企业外向型程度与成本粘性呈负相关关系。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制造业外向型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的敏感程度,重视企业成本粘性问题,通过加快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以及适当转让部分国有股份等方法来缓解成本粘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9—2017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分别计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级化指数,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但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对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的作用。人力资本对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均资本、制度质量和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梳理并比较2019年国内外土地经济领域研究进展和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集中于土地供给对房价的影响、土地流转意愿、产权与农户投资、征地的福利效应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外研究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关注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土地市场发展、产权与女性福利、土地改革的发展方向等。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经济在基础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仍需加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土地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2020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经济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土地经营权流转及权益实现、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共享理念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建设、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利益协调机制、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确权登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以农地发展权资本化的地票指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发展权交易与资本要素的城乡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农地发展权交易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基于2008—2017年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地票指标交易的面板数据,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和差分GMM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农地发展权流出区土地与资本要素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基于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及要素相对价格的分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地发展权指标将以配置效率优化为导向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结论]短期内,由于资本约束,流出农地发展权的区域其经济增长会受到抑制;而当农地发展权指标资本化后,流出区获得了较为稀缺的货币资本,农地发展权流出将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同时,在研究时期内,由于农地发展权市场交易机制的构建,重庆市地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收敛效应,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