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观光农业园区日益成为各地发展农业旅游和提升农业效益的主要平台及研究的热点,其中综合性 观光农园以其强大的带动力更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该文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综 合性观光农园的竞争力框架模型,并运用该框架模型对综合性观光农园的典型案例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 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性观光农园可以通过政府、机会两个外在辅助要素和生产要素、企业 战略、良好规划、新技术应用、区域产业环境和需求条件6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来提升其竞争力和经济效 益。在综合性观光农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要素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农村地区年轻人外流、老龄化程度升高、乡村衰败等现象,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以农村土地依存度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量化指标,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研究在界定农村土地依存度概念基础上,构建农村土地依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定量测度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农村土地依存度高低水平;综合GIS空间分析、重心演变模型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对我国土地依存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1)时序演变: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依存度水平呈现降低态势,分项依存差异表现为经济依存>人口依存>空间依存。(2)空间格局:研究期间中国农村土地依存度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部沿海低”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依存空间分布由集中转为离散分布,低依存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3)重心演变:2006—2020年农村土地依存度重心由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向北移动到达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整体上从南向北移动。(4)影响因素相关性:土地依存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现负相关,与人均农村地区面积呈现正相关,相关程度表现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村地区面积。[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人口对土地的依存程度呈降低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降低更明显,以前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步向“人少地闲”转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或有降低态势。人口依存和经济依存更是表现出整体下降趋势,反映出农村土地对人口吸引力的降低,进一步印证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劳动力的流失自然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故研究建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聚焦乡村产业,妥善处理农村地区“人—地—钱”问题,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优秀乡村振兴人才,通过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理论,构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运用弹性分析改进的脱钩评价方法,建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程度的判定标准,以云南省为例,对其1998—2008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强度及其变化特点来看,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总体较大且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速度比为0.3∶1;②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来看,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呈现由绝对脱钩→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Ⅲ的演变轨迹,其变化呈近倒"U"型曲线,符合区域科学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将进入实现区域科学发展的加速阶段,区域发展的内外因素也将更加复杂,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走一条自然资源"低耗高效型"、生态环境"低压强保型"、经济发展"高速高效型"与社会发展"均衡协调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9.11”之后的国际国内保险市场变化入手,详细剖析了国内保险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咸)水入侵区人地系统作用机制及调控分析--以山东省莱州湾沿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海(咸)水入侵区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人地关系的各种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电子商务促进了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退货积压难题与社会对于低碳经济的倡导催生了物流服务的新模式,逆向物流作为一种绿色物流形式正被现代企业重视。文章选取京东商城作为电子商务行业的代表企业,研究其退货逆向物流的管理现状,提出认证中心与新型交易平台的概念与流程,开辟专为消费者服务的供需墙,通过认证中心对退货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便于其在新型商品交易平台上进行二次销售,供需墙实现信息自由流通,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厂家的退货库存积压与处理压力,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辽代契丹行营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古代游牧景观,行营的空间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解读《辽史·营卫志》、明摹宋本《胡笳十八拍》画卷、辽代墓葬壁画以及吉林乾安春捺钵遗址群考古报告中的契丹游牧行营空间意向,阐述契丹行营游牧景观的要素构成特点。同时将行营景观空间解构为游牧空间单元、游牧空间组团和游牧空间社区3种形式,并整理对应的车帐、营盘和聚落空间图式语言。分析辽代游牧行营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依存关系,解读其人地关系特点对当代草原游牧文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规律,为提高农牧户生计水平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选取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4个年份奇台县作为研究时点,构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评价模型,针对两个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1) 2002—2017年奇台县农牧户生计水平不断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倒\"V\"型特征;(2)奇台县农牧户生计活动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系统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两系统间的耦合度水平较强,介于0.60~0.97;(3)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17~0.42,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虽然较低,但耦合协调度水平始终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由严重失调衰退阶段逐渐向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转变。[结论]虽研究区内农牧户生计水平增速较快,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缓慢下降趋势,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在奇台县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应重点促进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