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货币流通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是长期的、动态的一致,并非每一年度的吻合。这意味着在一个年度内货币流通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是同步的。本文准备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万红  厉放 《金融研究》1985,(9):22-25
货币流通速度是我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中央银行是否能找到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的有效方法?本文想就些问题谈些看法。一、世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世界各国一般采用次数法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流通次数=当年价格的GNP以m1或m2  相似文献   
3.
厉放  洪琦 《金融研究》1987,(8):3-10
目前,在新旧体制的转变时期,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手段已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和削弱,而与新体制相适应的间接控制手段尚未完善。在这一时期,我们既不可完全放弃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又必须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建立和逐步完善以间接控制手段为核心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上来。为推进改革,逐步寻求系统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研究如何实施指导性计划,综合运用各种间接手段来调节、控制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我们以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现有关系为基础,依据银行信贷收支平衡表,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中央银行宏观调节模型。中央银行宏观调节模型包括:中央银行月度宏观调节模型及贷款总规模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厉放  范棣 《金融研究》1985,(3):25-27
货币流通的正常标志是一个数量标志,还是一个状态标志?在此,提出一点看法。迄今为止,在我国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工作中,还没有明确找到一个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原因何在?(1)是否计算工具不够或者运用不当?近年来关于货币流通的定量分析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5.
厉放 《金融研究》1985,(9):64-68
在经济工作中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各种改进,例如工业生产上改善工艺,使用新的设备和新型原材料等;二是生产组织和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统筹安排,使总的经济效果最好。后者就是运筹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运筹学有规划论、排队论、对策论等许多分支,线性规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线性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下,使某项指标成为最大或成为最小,也就是使所求指标优化的问题。具体说来有两类:其一是给定了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何应用这些资源,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其二是已给定一项任务,如何统筹安排,才能以最小的消耗去完成这项任务。事实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提法而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