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9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2000年至2013年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状况的调研数据,结合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全球流动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各个国家的信贷失衡水平;全球流动性不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在开放条件下有效地控制信贷供给,因此金融开放不会对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发展是伴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并非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新生儿。文章从宏观审慎监管对现有的理论的挑战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外部性视角下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并从金融体系影响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的视角讨论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然性,以期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对传染风险的研究转化为使用PageRank算法测算每家商业银行在每年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并研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其引发传染风险可能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第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增加自身传染风险的同时,却实现了整体风险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活动有效的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与对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现其风险管理功能;第三,从个体银行层面来讲,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大型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存在增加其引发传染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突破以往文献对"Fintech"的讨论,从与商业银行竞争的"Bigtech"企业的角度,分析"Bigtech"企业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Bigtech"企业确实在信贷市场存在一些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竞争。虽如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仍可立足于自身已有的优势来与"Bigtech"企业竞争。最后,本文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Bigtech"企业的挑战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从“大而不倒”转向到“关联度太广而不能倒”。基于关联度视角研究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危机爆发后研究系统性风险的主流方向。本文详细梳理了金融危机前后有关“关联度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相关性的文献,总结关联度视角下测度系统性风险的挑战,并为未来的研究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6.
7.
金融业高管薪酬机制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金融业高管薪酬的状况,本文分八个方面探讨了金融业高管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认为金融交易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业薪酬体系的扭曲是导致金融体系风险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业高管薪酬机制的扭曲会诱使经理人做出不利于金融机构长期发展的决策,并且有害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9.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困扰P2P平台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重点梳理了国外学者P2P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以及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风险,之后针对P2P平台信息不对称问题,论文重点梳理了国外学者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集体信贷”模式。最后,论文提出缓解P2P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既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也受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使用微观的行业信贷数据,从“机构记忆”假说视角出发,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在控制主观因素变量基础上,使用Panel-VAR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者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教训”,对信贷供给以控制导向为主。但是客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对不同行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各不相同,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风险非常高,却吸收了大量银行信贷。因此,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要发挥其精准化调控特点,避免“一家有病、大家吃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