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证券市场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兴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给传统的金融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它改变了社会资金流动的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造成分流;它的资金聚散效应,给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空间,它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商业银行改革提供强大的推动,当前,在金融分业经营管理格局下,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服务,是以资金结算和代理服务为主,但是证券市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推动却是全面的、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贷款进行质量分类,但按《贷款通则》划分的“三项贷款”(逾期、呆滞、呆账)与按《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划分的“后三类贷款”(次级、可疑、损失)之间有较大差额,形成不良贷款分类上的“剪刀差”。作者分析了这种“剪刀差”产生的根源,认为主要在于商业银行是否及时地识别了贷款的潜在风险,并指出“五级清分法”弹性过大,目前尚不具备普遍的操作性。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后三类贷款”产生和积累的原因,包括实体经济方面的因素和银行自身的不足,特别提出要及时识别和防范那些确实存在但尚未实现的潜在风险。最后就压缩贷款分类中的“剪刀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宓福驹 《金融论坛》2002,7(2):13-15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对贷款进行质量分类,但按<贷款通则>划分的"三项贷款"(逾期、呆滞、呆账)与按<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划分的"后三类贷款"(次级、可疑、损失)之间有较大差额,形成不良贷款分类上的"剪刀差".作者分析了这种"剪刀差"产生的根源,认为主要在于商业银行是否及时地识别了贷款的潜在风险,并指出"五级清分法"弹性过大,目前尚不具备普遍的操作性.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后三类贷款"产生和积累的原因,包括实体经济方面的因素和银行自身的不足,特别提出要及时识别和防范那些确实存在但尚未实现的潜在风险.最后就压缩贷款分类中的"剪刀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银行电子化到电子化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实行的两种贷款分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两种贷款分类结果有较大差异,形成不良贷款“剪刀差”的原因,在于是否识别了贷款的内在风险。进一步指出:结构调整滞后,经营管理不善,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是“后三类贷款”产生和积累的实体经济原因;赢利渠道单一和贷款管理不善是“后三类贷款”产生的银行方面原因。针对上述分析,本文不压缩贷款分类中的“剪刀差”、“识别和弥补内在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客户授信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