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6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禁止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的修改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作为反垄断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各国反垄断立法中均得以确立.但名目之多、数量之广、范围之宽,是日本适用除外制度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的所在,与我们息息相关。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关键,没有质量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建造高质量的建筑工程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进行一些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军全球企业购并数量与金额减少 全球企业的购并浪潮经过8年连连高涨后,现在潮头渐渐迭落下来了. 椐汤姆逊金融公司公布的初步统计数字,2000年全球宣布的并购交易额达3.409万亿美元,虽高于1999年的3.293万亿美元.但增幅仅为3.5%,为近年来的增长率最少的年份,如1999年增幅高达32%.  相似文献   
4.
徐立军 《企业经济》2003,(7):138-140
在“入关”后的30年里,日本把本国建成了世界工厂,“日本制造”享誉全球。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并购的角度作些分析,以期对我国建造“世界工厂”有所启示。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与表现什么是世界工厂?有学者把它归纳为,“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入关后,日本并未把建造世界工厂作为本国刻意追求的目标,但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日本第一”声名鹊起,“日本制造”誉满全球,日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位次来看,1950年日本占据第7位,而1960年就跃进…  相似文献   
5.
外资并购国企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购是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但在我国吸引的外资中并购所 占的比重甚小。本文从认识上、制度上、法律上、能力上、动机上等五个方面对造成这一鲜明反 差的原因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是个仅有11万人口,人均1.2亩耕地的小县。近年来,该县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走出了富民强县之路。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比上年增收500元,全县财政收入达6315万元,实现了人均年财政收入500元的目标,比上年人均财政收入增加近百元,成为  相似文献   
7.
高校与银行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双方权利、义务的配置情况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程度与实际效果如何的一个关键问题。河北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银行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配置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要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公正、合理配置高校与银行的权利、义务,平衡双方权益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高校与银行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双方权利、义务的配置情况是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程度与实际效果如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公正、合理配置高校与银行的权利、义务,平衡双方权益与责任,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在河北省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来,西方国家先后出现过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发生在世纪之交,其特点是性质相同的企业间横向合并;第二次是在本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间的合并;第三次是在60年代,其特点则是性质毫无关联的企业间混合兼并;第四次是在80年代出现的“融资合并”,即用发展高风险高利率债券的办法向社会集资,把规模很大的弱势企业并购来,然后化大为小,分割出售,从中渔利。自90年代以来掀起的这一轮并购潮是第五次,与前几次相比,其特点鲜明突出,而究其实,则是深受知识经济浪潮冲击的结果,或者说是顺应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0.
孙筱  徐立军 《价值工程》2011,30(22):205-205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对高职专业课的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前高职专业课的现状,提出了利用网站建设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