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5篇
经济学   1篇
经济概况   14篇
  2010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对十四大以来公有经济改革经验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总结,使改革实践创新成果具有了权威性的理论表达和政治上的合法性,有力地推动了思想上的进~步解放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开辟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深层次结合的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普遍赋予资本属性,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化。资本要素所具有的增值性、可分性、可合性、流动性、循环性等特性,要求得到充分展现和实现,诸项要素的增减变动、组合都要与增效促效挂钩,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资本化构成的机理进行构造、改组。公有经济单位是资本…  相似文献   
2.
3.
人生宣言     
2000年,戴景春同志所在的行属院根据国家和总行的政策进行战略性收缩调整,使他亲身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出于对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以当代学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数年拼搏,实现了崭新的学术积淀和生活积累。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处理技术出现,使虚拟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虚拟作为文明演化的高级形式,克服了初级文明形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文明进步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崭新的推动。虚拟的世界使各种现实的想象的要素可以任意组合并得出任意效果。人机虚拟的互动结构对于开发人的潜能,满足人的复杂多样的需求具有巨大的作用。人们应有效地利用虚拟的文明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可任意分割组合的特点和优点,使它成为文明进步最典型的表达形式,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泰、韩等国的金融危机,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这些国家产生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金融危机作为普遍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后果,说明不同国度的人们面临着某种共同的命运与挑战,正是在成功地防范和化解危机的过程中,使人们走向成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不断克服理性局限与实现理性充实、丰富、计算的过程。如何从理性积淀、进步的角度汲取相应的营养,并在防范我国金融风险方面达成高度共识,是泰、韩等国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仅受到产业结构失衡的困扰,而且受到需求结构失衡的困扰。这种双重困扰,增加了宏观调节的难度。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人们通常只注重考虑总需求膨胀和产业结构失衡方面的问题,而忽视需求结构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疲软条件下,不仅应注意对总需求和产业结构的控制调节,而且应注意强化需求结构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金融事业走过了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反思。本文分别从金融地位、金融体制、金融发展方式、金融发展战略、金融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总结了金融改革发展30年的经验,很有启发借鉴意义。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刊登此文有助于从历史和全面的角度回顾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为推动我国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时空坐标。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自成一体的思想、理论、方法,但在引入我国之后,却存在着被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取代的倾向,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复杂性。探讨、明确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精神文明各自的内涵、边界、功能,是企业文化理论立论的基础。一、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精神文明的内涵、界限、功能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精神文明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现象,需要从它们的社会基础、反映的社会关系入手,才能揭示其社会特质,显示出它们各自的内涵、界限、功能。社会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市委根据省委的部署,在我市广泛深入地组织了生产力标准的大讨论,这对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产力的落后有许多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效益观念、竞争观念都比较淡  相似文献   
10.
吴鸣同志在《求索》1991年第4期上发表了《经济信用关系人伦化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文中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置疑,供研究参考。 置疑之一:吴鸣同志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