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经济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盛天翔 《经济论坛》2010,(9):133-134
财富管理一直是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来源,中国国内银行在该业务上起步较晚。本文从如何树立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理念、加强相关资源整合、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富管理业务的服务质量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全面推进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3.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关系。我国的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采用1996年到2005年的季度数据,应用金融深化指标和金融机构相对发展程度指标,与农村GDP增长率做协整分析,得出金融深化以及金融机构相对发展程度与农村GDP增长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且金融深化与GDP增长率相互促进。本文最后对如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盛天翔  范从来 《金融研究》2020,480(6):114-132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或许会带来新变化,但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构建包含贷款技术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型,提出金融科技、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关系假说。在此基础上,手工收集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建立与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关的各省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整个银行业体系,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推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存在最优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最优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信贷理论,补充中国经验证据,为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信贷量经济效应的期限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银行信贷和经济波动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过去国内的研究大多仅从信贷总量层面入手而忽视了结构效应,这不利于厘清信贷在经济中的作用机理。在将贷款按期限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后,本文通过应用一个小型DSGE模型,发现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虽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却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而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我国1998-2010年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的FAVAR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该结论一方面意味着信贷政策及其监管应加强对信贷期限结构的关注,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近年来中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上升的客观事实,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了货币信贷加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水平却较为稳定的"中国货币之谜"。  相似文献   
6.
王宇伟  盛天翔  周耿 《金融研究》2018,451(1):36-52
随着中国整体债务水平的不断攀升,企业部门去杠杆的呼声日益提高。但统计数据表明,微观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升并不足以解释企业部门宏观杠杆率的大幅上升。本文从宏观杠杆率计算公式出发,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较为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下,金融资源被过多配置到资产周转率和增加值率较低的企业,是近年企业部门杠杆率猛增的主要原因,形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机制则是金融资源的产权错配和行业错配。因此,企业部门债务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加大金融业供给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改善整个企业部门的经营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微观企业的负债率本身。  相似文献   
7.
信贷调控: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对信贷量的调控主要采用间接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首先比较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调节信贷规模的平均效用,整体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比利率工具更加有效;其次通过引入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1998-2010年各类工具对信贷量的动态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阶段影响力不同的原因,并认为未来公开市场业务或许成为央行控制信贷供给最重要的工具,准备金工具的效果将会增强,而利率工具依然不适用于调控信贷量。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基于2011—2019年152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效果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市场挤出效应,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第二,在银行资产端,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流动性创造;在银行负债端,金融科技通过市场挤出效应抑制流动性创造。第三,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地方性银行,金融科技对全国性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1146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小银行样本,探讨地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LEPU)对中小银行资金跨区域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LEPU上升显著促进了中小银行资金跨区域配置。基准回归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方面,LEPU上升加剧了中小银行本地经营的安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而促使其进行资金跨区域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LEPU上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跨区域配置的促进作用更大。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尽量保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以引导中小银行更好地服务本地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