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现在一些媒体热衷炒作腐败"村官",其实,媒体更应该关注大多数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干部的真实状况。笔者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里供职,经常与村干部打交道,对他们的境况有一定了解。当地经济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这里的村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村干部,又是典型的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加上当地罕见厂矿企业、自身年龄结构偏大等因素,这些村干部在有工作安排时主持村里工作,没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个人行为轨迹信息的价值得以彰显,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资源。应比照个人信息,对个人行为轨迹信息应否纳入法律评价和法律保护范围的问题进行探讨。可识别性是个人信息权益的逻辑基点,随着技术更迭和观念演进,识别实现了从身份到行为的扩展。通过考察识别标准,可梳理出个人行为轨迹信息从不可识别到可识别的流变。个人行为轨迹信息具有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具备了成为受法律保护之权益或权利的条件。将个人行为轨迹信息纳入法律评价框架并不意味着要将其笼统落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范围,而应平衡数据保护与数据自由之间的张力,构建本土化的分类保护模式,给予不同强度的保护措施。同时,应筑牢保护例外情形的原则底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