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4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状分析东北地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1987年全区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8.9亿吨,居全国首位。探明的煤炭储量642亿吨,占全国的8.7%,还有预测储量900亿吨,是我国东部蕴藏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国后,由于国家对东北的石油、煤炭资源开发较早,同时进行了电力建设,并随着能源开发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和辽宁7大炼油厂为主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基地。1987年大庆、辽河、吉林油田年产原油6987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年产天然气36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8%。1987年…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奎燕 《商业研究》2002,(10):146-148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一般是指那些美学特征突出 ,具有观赏价值 ,反映区域景观特点的客体。这一客体能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布局合理 ,特色突出 ,自然资源具有原始性 ,处于未开发和初步开发阶段 ,冰雪资源得天独厚 ,人文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少数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伴而生 ,珠联璧合 ,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的思考张奎燕一、自前状况及特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结构转换。也是工业化带来的必然进程。我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十一...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证券化的动力机制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两个房地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表明国内房地产长期依赖银行支撑的局面开始被突破,一个新的融资平台正在架设起来。但房地产证券化能否在我国迅速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巨大的内、外部动力因素。以此,本文对房地产证券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以期为我国房地产证券化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奎燕 《商业研究》2004,(15):179-181
黑龙江省城镇化率在全国虽然居于领先地位,但在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相对较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虚高度化”,小城镇建设滞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发展滞后,现行土地政策制约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对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乡镇企业发展政策和对乡镇企业要走创新之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1年黑龙江省消费经济形势总体呈现稳中见活的走势,消费支出趋向活跃,城市出现各类消费品全面增长的态势。但我省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是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首要因素:城乡消费结构脱节,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影响整体市场的回升;体制性变革和政策因素仍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仍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系列研究的开篇,本文希冀在现代政府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寻求对话的可能性,为《中国政府管制思想史·古代篇》的编写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首先,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可以完全对应于现代经济学中的"政府管制"概念,所以,当我们运用现代学科概念来规范"中国政府管制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时,必须严格界定"政府管制"的现代涵义及其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适用性。其次,在前一项工作的基础上,追溯政府管制思想背后的思想渊源和基本取向,从中整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线索,纲张目举,以便于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对中国政府管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性以及对现实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系统考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