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PM2.5会对高端人才流动产生一定影响。他们本身具有优越的条件,有区域选择的自由度,当居住环境质量变差时,他们会选择离开到更宜居的国内外城市生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切竞争力的基础",这些高端人才的流失,对本市、本省乃至整个国家都是的损失,对中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合肥三地的PM2.5与高端人才流动现状研究,分析PM2.5与高端人才流动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高端人才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浙江省集体林区4个县(市)19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满意度评价等方法对样本农户闲暇时间配置状况、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表明:集体林区农村居民闲暇时间较为丰富,闲暇时间以易获性、便捷性较强的娱乐消遣类活动为主;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闲暇时间配置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最后,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提高农村居民满意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 1996~2017 年京津冀产业碳排放面板数据, 采用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同步关系,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LMDI) 分解分析模型探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 1996~2017 年京津冀产业能源碳排放平均年增长率 3.50%, 增加主要由河北拉动, 工业、 民用和交通部门是碳排放主要部门; 京津冀三地产业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关系;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是碳排放的两个主要抑制因素, 并且抑制作用逐年增强, 经济强度因素对碳排放有正向影响,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京津冀碳排放影响程度较小。 因此, 可以从严控高能耗产业、 增加技术投入、 借助经济杠杆、 提高环境补偿等方面着手京津冀减排。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进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山”理念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和最优生产决策理论刻画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其协同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典型案例县的研究,对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加以印证。研究发现:第一,林下经济经营中,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当劳动力投入效率增加时,劳动力投入先增加后降低、林地投入单调递增,林下经济的经济价值也是单调递增,而林下经济的生态价值先增加后降低,林下经济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总和递增;第二,进一步基于扩展模型的分析发现,在适度经营规模下,林下经济产生生态反馈效应,经营主体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是通过降低林地要素的投入来提高林地资源的生态反馈效应,从而提升环境效应,最终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协同发展;第三,浙江省松阳县的案例剖析表明,在政府的合理扶持下,依靠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化种植和三产融合能够实现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协同发展。因此,林下经济作为“两山”理念的有效载体,应积极推广,通过科学有效经营,能够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与出口额排名前20国家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测度其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林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出口额不断扩大,出口主要集中于亚洲和美洲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地区人口规模、进口国家森林面积、是否为内陆国家等指标是影响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长三角地区对不同国家的林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均低于0.50,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林产品出口贸易潜力逐年增长,贸易受阻但仍有较大的拓展增长空间。最后,本文对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林产品出口经济效益和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凤婷  张倩  吴锋 《水利经济》2019,37(6):13-20
分析北京社会经济系统产业用水变动规律和决定因素,对促进区域水-生态-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3—2016年数据测度了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部门的用水量,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探究了2002—2007年与2007—2012年两个时段内社会经济系统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28个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用水效率提升导致其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呈下降趋势,然而,在产业部门规模扩张驱动下完全用水量呈上升趋势。最终需求消耗增长拉动的规模扩张效应是产业用水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系统效率效应对产业用水增长的贡献较小。产业技术进步是降低产业用水的最主要因素,产业转型发展通过结构效应发挥了其对用水量减少抑制作用。鉴于北京市向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建议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产业转型发展目标,从经济和行政手段两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