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2023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出台了系列行动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其中,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将在履行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中发挥突出作用。因此,本文尝试利用专利检索方式衡量中国30个省份2003—2019年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并在此数据基础上评估数字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碳排放强度,还可以通过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效率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减少碳排放强度。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以及行业异质性。最后,本文建议政府加快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快速碳减排。  相似文献   
2.
周仲兵  董康银  李慧 《中国石化》2014,(12):100-101
<正>油价的瞬间波动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某一时期内油价的常态波动主要取决于供需基本面。过去几年,国际油价在97.17~113.93美元/桶高位波动成为常态。从今年7月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下跌。12月8日,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探得63.05美元/桶的价位,目前累计跌幅超过40%,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至66.19美元/桶。不禁要问,国际油价是否还有下跌空间,新的油价常态波动区间是否已经来临?北美非常规油气突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的前提下,厘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是当前亟需量化评估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基于全球68个国家2003~2021年的面板样本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从空间溢出视角深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及其强度的潜在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各个国家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加剧东道国温室效应,但会有效降低东道国的碳排放强度;(3)从机制分析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主要源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二产占比的提升,能源效率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