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19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4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试图考察农民工工资上涨对工业资本积累的动态影响。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工资上涨对工业资本积累具有渐进性影响,在短期内对它的冲击较弱,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市场需求则相反,在短期内能快速推动资本积累,但此后影响迅速衰减。尽管近年来由于后者抵消作用,资本积累没有放缓,但农民工工资上涨对它的威胁将逐渐显现。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威胁并不主要来自于农民工工资上涨自身,而来自于农民工工资上涨后城镇劳动力工资强劲而持续的补涨。  相似文献   
2.
数字平台用工属性的界定是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和持续发展在劳工领域的体现,也是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控制权的视角解构平台用工属性,以劳动关系争议较大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和快递员为例,按照数字平台对从业者的控制过程、控制结果以及平台是否让渡控制权这一逻辑主线,并结合一项针对平台就业的专项调查数据考证发现,数字平台就业更具雇佣关系属性而非合作关系,但这一属性在不同工种间存在一些差别。对此,文章认为应从制度供给上规范平台的雇主责任,通过法律和监管双管齐下,加强对平台就业的规制,但也要根据不同平台职业的属性进行分类管理,不宜“一刀切”。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高等教育外部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外部性,但如何度量这种外部性,理论界一直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近年来,人们对高等教育收费的争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对教育公平的忧虑外,更重要的是对高等教育外部性认识的模糊,只有科学考察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大小,才能对现行收费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4.
一、隐蔽性失业与剩余劳动力是两个貌合神离的概念在劳动剩余经济学里,各派对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古典学派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可以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两种情况。前者指当从农业部门抽取一部分劳动力时,农业产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种绝对剩余的劳动力就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平台就业专项调查数据可得出,16~24岁青年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与其他年龄段劳动者相比,整体偏低:工资低、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社保参保比例低、工作满意度评价不高。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型就业矛盾的持续扩大、青年劳动者人力资本相对较低以及青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因此,为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在宏观层面要构建青年就业友好型的政策体系,宏观调控要基准,健全青年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专项制度,构建青年劳动规制专项政策体系;在中观层面要为青年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教育供给;在微观层面应激发企业雇佣青年劳动者的积极性,着力提升青年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又揭示了农民工工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本文的计量分析表明,农民工工资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应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经过综合测算,本文认为,当前农民工工资水平应至少提高1/3。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考察产业内贸易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它随劳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它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由于产业内贸易必能刺激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因此必然会扩大工资差距。但在劳动力条件转向有限供给后,它又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而产业内贸易未必使之扩大,特别是对两类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大的部门来说,可能会使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下降,并使技能工资差距收缩。本文基于中国33个产业的5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最新研究文献,我们发现:(1)经济周期中就业波动存在滞后与回滞现象。(2)经济周期中的就业波动形态在不同部门间存在巨大差异。(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对就业波动有着迥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转型"过程中,1989年首次出现的"民工潮"问题在短短十几年里突然转变为"民工荒"现象,有其多方面原因。本文以农民工"二次流动"为视角,发展出引发和影响"民工荒"现象的系列变量,应用SPSS11.5对浙、闽、津三省(区)五城市1550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发现导致农民工"换企业流动"和"换地区流动"的8个因素将引发"民工荒",农民工个体的利益诉求、心理品格和企业管理效能以及政府政策行为等因素也对"民工荒"现象产生影响,且企业"用工荒"是区域"民工荒"前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民工荒"形成的一般机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加剧了制造业的缺工现象。为探究哪些人更倾向于选择新就业形态工作及其选择原因,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新就业形态的本质,发现资本通过算法等手段加强对劳动的控制,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它通过分享制、时间自由等形式掩盖了剥削,以吸引劳动者。然后,本文利用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发现,34岁左右的精壮劳动力最易选择新就业形态,选择的主要原因是收入高和时间自由。但平台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培训机会,长此以往将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并阻碍他们提升人力资本。最后提出政策启示:政府应着力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