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4篇
运输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在物流成本的“冰山”中,最为庞大的不是浮在水面上的直接物流成本,而是在水下庞大的“冰山”。国有企业冗资巨大,许多企业的产品严重积压,资产僵化,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些严重缺乏活力、缺乏流动性的物资、资产带来的隐性成本大幅上升,就是物流成本在水下的“冰山”。这一“冰山”既是包袱,也为物资“银行”的运作准备了不少“储备金”,物资“银行”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这些“储备金”的投资管理,让这些物资、资产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并且增值。 也许,物资“银行”的概念并不存在于任何金融辞典中,但通过现代金融与物流运作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国有企业庞大的冗资得以激活,流动起来,并带来增值。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同样的任何事务的管理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否则就会束缚于旧有体制,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3.
就其本质而言,金融押运公司与其他行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并无多大差异,银行的物流外包也已获得业内外人士的首肯。在核心竞争力的彻底剥离方面,依然耽迷于大而全的局中者大有人在。其实认真地审读一番银行业物流外包的前前后后,应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物资银行"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标志着国内金融资本全方位市场化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必然整合追求的目标。我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探索“物资银行”的运营理念,正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市场.行业.产业的各种契机.用“物资银行”订单、信息、资本的运营理念去解决市场再塑造和利润再发现问题,把已“休克”的物资、产能进行有效地叠加整合,  相似文献   
5.
依托第三方物流,选择资本在特定行业、时间、空间的不同组合介入方式,是第四方物流产生价值链的内容所在。追求价值链的附加值是第四方物流资本作用的实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流企业通过近20年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银行的支持与合作。2004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的“物流银行”这项新兴金融产品,适逢其时。为了让读者了解“物流银行”这一新事物的来龙去脉,本文重点介绍了“物资银行”和“物流银行”两个概念,不同的时代、社会经济环境背景,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发展上的逻辑关系、时间上的顺序关系,揭示了不同概念源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市场大环境。“物流银行”的出现使金融业与物流业联手协作,共创双赢。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是个新兴事物,自身也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因此需要多方努力改善它的发展环境: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业界相关人员转变观念、学界深入研究该行业的发展规律、资本运行规律等等。  相似文献   
7.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谈物资"银行"的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标志着国内金融资本全方位市场化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就更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必然整合追求的目标。探索物资“银行”的运营理念,正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市场、行业、产业的各种契机与机遇,用物资“银行”订单、信息、资本的运营理念去解决市场再塑造和利润再发现问题,把已休克的物资、产能进行有效的叠加整合,融入到市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环节中,通过物流供应链的不断优化组合过程,提携中国企业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必然结合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是物流与资金流在各自属性上的不对称性才使得从事第三方以及第四方物流的企业更加需要研究和关注资本的属性和作用。为了提高使用资本的质量与效率,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资本的多样属性来提升物流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汽车、烟草、医药、连锁商业等众多行业物流呈快速发展趋势,但却很少有人关注、研究金融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物流运作模式。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角度来看,银行的“主业”是货币经营,不应该在“主业”以外的“副业”上耗费过多的精力。然而,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是,我国银行业一直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事运钞即货币物流这项“副业”,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主业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