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土产业发现并利用产业技术能力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破坏性创新机会,以低端破坏进入主流市场,颠覆行业竞争规则,取代原有技术成为新的行业标准,从而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本文以深圳手机产业为例,研究本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发展的特征、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以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的自组织特性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人"模式是"经济人"模式与"社会人"模式的辩证整合 "经济人"模式代表了理性管理模式,"社会人"模式则代表了非理性管理模式.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是管理学发展的两个维度.人类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已在这两个维度上作了较大振荡式的发展.正如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所说:"在一个要端经济学家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能的荒谬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的“SCP”分析框架,考察了香港航空货运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问题。发现香港航空货运业的市场结构总体上属于低度寡占型;航运量、航点及航线竞争都处于有效竞争状态;与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比较发现,香港基地航空公司在本地航空货运市场所占份额相对偏小。文章提出了提高基地公司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开放航权、开拓航线网络及增加机场货物处理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下的产业结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军  向吉英 《当代财经》2002,(12):51-5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障碍除了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外,最现实的问题是与产业转换相配套的关键要素-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着较大的背离。本文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的互动关系入手,考察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需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背离的一些主要原因,认为我国工业化模式和产业的非正常发展是其中的最重要原因。文章最后探讨了产业转换和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6.
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加入WTO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几年来,严峻的内需不足引致了经济增长减缓。我们认为,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占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80年代末以来摒弃了80年代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而着力发展重工业,即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而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抑制了农村人口收入的增长,也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受到扼制。因此,目前的内需不足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地区有需求但无支付能力,即有无效的需求;二是先富…  相似文献   
7.
向吉英 《特区经济》2013,(12):158-159
本文基于现代港口发展趋势,讨论了盐田港转型升级的方向,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盐田港吞吐量与盐田区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文章提出了推进大型深水泊位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延伸产业链等盐田港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积极引入破坏性创新是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模块化分析范式局限性基础上,对协同演化理论的提出及意义进行了阐释,并以协同演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破坏性创新与本土产业升级的协同演化过程,总结归纳出破坏性创新推动本土产业升级的机理。破坏性创新通过与产业环境中诸多要素的互动来推动本土产业升级,而产业市场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破坏性创新行为,迫使在位企业接受产业市场环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企业寿命及其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危机。企业作为能动的有机体,自身的“病变”可能导致企业的消亡,同时,某些外部因素也会加速企业的衰老和消亡,因而企业的寿命是有限的。为了尽早发现企业病兆的存在,及时排除企业致病的因素和隐患,加强对企业寿命和企业“病变”诊断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影响企业寿命的因素(一)企业的年龄极限1983年英荷壳牌石  相似文献   
10.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它们与其他技术的组合被人们称为“软技术”。它与“软科学”一样,是智力横向流动的产物,而且具有普适性。无论在现代科学研究、社会生产,还是娱乐活动、家庭生活,软技术已渗透到所有领域。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以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软技术能使企业降低能耗、物耗,使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