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9篇
旅游经济   10篇
贸易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波特所界定的产业集群概念出发,以集群产业关联深度为出发点,采用投入产出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态、边界及运行机制进行了识别和界定。研究表明,现阶段湖南省旅游集群是以旅行社业为核心产业,包括六大主体产业和12项辅助产业在内的轴轮状与网状相结合的混合型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其中,核心产业与主体产业之间为组织一参与关系;主体产业之间属于横向共生性联结;主体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则是以上下游价值链关系为纽带的纵向联结模式。湖南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对于具有高度组团化特征和处于成长阶段初期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普适性意义并可作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演化过程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2.
分配机制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国有企业的活力大小,很重要的在于内部分配机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否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它是国有企业在转轨变型重组改制过程中无法回避,但又迫切需要取得突破的重大课题。随着改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更是首当其冲。下面探讨一种新的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以作为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种,适用于我国大型国企分配制度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3.
云南海外旅游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海外旅游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自1978年旅游业起步发展以来,云南海外旅游市场经历了一个超高速发展阶段,成就巨大,为全国所瞩目.回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云南海外旅游市场的高增长是在高起伏中实现的,并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为基础,使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历史面板数据,结合旅游业的经济特性,分析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诸要素及其贡献度。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而不是通过追求技术进步来获得的,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价格水平、环境质量和技术进步对于旅游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作用下,各地的旅游发展绩效与其制度质量无关;可进入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加以分析。此外,旅游发展可能会降低目的地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投资需求,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也会对制造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旅游发展是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旅游发展与其它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培育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长期繁荣同样有可能面临"资源诅咒",对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旅游研究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交叉学科研究、80年代的多学科研究和90年代的系统研究方法的范式转变过程。进入21世纪,后学科旅游研究方法开始浮现并受到旅游研究者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同。对西方旅游研究范式转变的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指出,后学科研究范式因其生成新知识的强大潜力,特别有助于推进旅游学成为一门更具严谨性和学术性的学科,我国旅游研究者也应当加以关注和建设性地回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测算模型,将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分解为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两个方面,并从总量、结构以及行业异质性三个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和破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产业升级总体上具有积极的就业增长效应,但由于旅游产业功能升级不足,旅游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来源于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2)各行业就业增长与其效率滞后性基本呈现为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在旅游业内部存在鲍莫尔成本病问题。(3)住宿业就业创造与旅游总产出增长之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两难困境。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升级应注重与文化产业融合,推进旅游向审美化、品质化、体验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计量分析法从省域空间层次对中国旅游业是否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检验并剖析了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旅游业对于目的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效应.一方面,旅游业的繁荣会提升目的地价格水平,并通过资本转移“挤出”制造业投资抑制经济增长,带来“荷兰病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促进目的地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并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受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的影响,旅游业的正反馈作用并未得以发挥出来,使得旅游业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增长作用表现为“诅咒”而不是“福音”.克服旅游业发展的“去工业化”效应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旅游业繁荣之时,有意识地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用于培育竞争性工业.  相似文献   
8.
9.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国外建筑企业的涌进和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使国有建筑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建筑市场占有份额多少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同时,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随着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人才工作正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整个人才工作系统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分配正义: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冰 《旅游学刊》2016,(1):12-21
旅游发展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至今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有建树的观点.文章克服了当前学界在探讨旅游收益分配时局限于同情弱者和道德批判的缺陷,从不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博弈出发,证明了博弈三方经过重复的讨价还价必然导致合作博弈的结果及其蕴含的伦理意义;然后引入相对重置成本(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权利指数(反映各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构建合作博弈下的收益分配模型,通过推导得出了可同时实现社会福利和个体收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解;并进一步讨论了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各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所导致的解的动态变化和模型框架的适用性问题.为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关于旅游收益分配的各种社会事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在实现社会正义之时的分配状态的描述和改善分配现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