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3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晓川  梁浩  占书芳 《物流技术》2004,(11):9-11,14
由单元负载式输送机构成的运输系统广泛使用在仓储、分拣等环节。采用这种输送系统,货物的装载与卸载均可在输送过程不停顿的情况下进行,输送效率较高;输送机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动作单一,造价也低,但输送系统一旦建成后,就不易增加或减少输送段和变更货物的运输路线及输送速度。因此在企业因生产任务变化,而单元流量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在输送系统中形成“瓶颈”,这时只能调整输送单元通过分、合流节点的策略,来适应流量的变化,消除“瓶颈”。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测绘是专业的测量模式,对房地产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房地产测量的管理体系对房地产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房地产测绘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分析,了解了房地产测绘管理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能针对其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并在调整了房地产测绘管理体制基础之上实现测绘管理体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危机对航运业影响深重,当前世界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很乐观。本文针对世界航运经济现状,提出相应的提高航运产业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来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度过经济危机后期关口,实现航运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运输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大趋势,也使越来越多的经营交通运输的企业进入物流服务领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交通运输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的发展落后于运输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适应网络化的潮流,高效地管理交通建设主体行为和监督控制工程建设动态,规范质量监督工作,利于将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物资流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须建立一个交通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本文就是介绍这一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组成以及软件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晓川  郭罡 《物流技术》2003,(11):32-33,48
配送是物流系统中增值空间最大的一个环节。配送成本与配送系统的组织、配送频率、配送距离、配送货物的数量、配送货物单元的种类、货物单元的大小有关。合理地规划配送系统需要分析配送任务的响应范围、响应程序,提出系统功能的实现结构,然后合并物流和信息流才能达到目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从系统功能的实现结构说明有关原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即未考虑生物资产对项目评价方法和结论所产生的影响,这不利于保证农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从农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对生物资产分类、自制生物资产成本估算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估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回顾我们党革命和建设事业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无不浸透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困难大的条件下,要搞现代化建设,要使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继承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走艰苦创业之路。从石圪节煤矿发展的历史看,正是坚持了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光荣  相似文献   
8.
廖三立  张晓川 《物流科技》2006,29(11):91-93
层次分析法运用于企业设备采购的评价与选择过程,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决策的系统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供应商选择直接关系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采购质量,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在设备采购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了供应商选择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买断式再(转)贴现和回购式再(转)贴现的经济实质,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买断式再(转)贴现和回购式再(转)贴现业务的经济实质,并举例说明了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