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2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一、"重农抑商"方针的表现形式 早在夏商时期,农业就已经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西周灭商后,仍坚持以农业立国,强调务农以时,有失农时者治罪.《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者,行罪无赦."至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了发展封建农业经济,保证国家的财源、兵源,规定凡"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相似文献   
2.
一、"重农抑商"方针的表现形式 (一)"劝赏"重农 早在夏商时期,农业就已经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治秩序的建立是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共键.然而,乡村社会由于传统伦理秩序的惯性作用、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和立法执法的时常缺位等原因,致使法治秩序的建立不尽理想.现实农村法治秩序的建设除应完善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业立法体系和执法机制外,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扩大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保护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二者具有同一性,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互促性,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是充分实现人权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仅是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的必备素质.依法治国时代下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农村法律素质的培养.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培养农民法律素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民法律素质低下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农民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1978年开始的农地制度改革不仅使农民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主体,也导致农民的经济分化、农户兼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以及农民就业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它对农民政治态度、农村政权和民主建设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78年开始的农地制度改革不仅使农民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主体,也导致农民的经济分化、农户兼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以及农民就业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它对农民政治态度、农村政权和民主建设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