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县域土地划分为17个类型,提出了"三生用地"的数量结构与组合结构两种分类表达范式。以南安市丰州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8.94%、19.07%、77.29%,涵盖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6种用地组合模式。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的沿江地带,而与生态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互补性且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吻合度较高,说明所建构的分类体系与表达范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性有层次搜寻局部中心,并依此构建的5级村庄等级层次更符合长阳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规律。研究结论:根据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确定居民点权重,并构建加权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成都市温江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动态财务评价法,选取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三项指标对其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江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财务净现值为0.09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投资回收期为9年,项目经济可行性较好;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约占总收益的84.85%;项目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影响势力范围的界定是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间相互关联的基础.借鉴Okabe的有层次组织空间数据的思想,采用2010年我国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为权重构建我国城市空间影响的分级加权Voronoi.研究表明:①我国城市空间影响势力范围的等级层次分为4级,百强城市为第一级局部中心城市,17个第二级局部中心城市,3个第三级局部中心城市,1个第四级中心城市为上海;②城市空间影响的势力范围与城市密度成反相关,并受到相邻高权位城市的“侵蚀”;③城市的地理区位条件也是影响其势力范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经济地理》2011,31(8):1370-1374
基于价值链理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产品"价值创造及其利润来源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提炼和构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的盈利模式。结果显示:①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不应只是单纯地追求设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和获取新增价值,即将外部收益内部化;②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在项目进展的"四个阶段"中解决好"五个基本点"的问题,并通过经营高效农业、耕地租赁和出售建设用地指标的优化组合获取收益;③因项目性质和区域体制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便设计出与项目属性相适宜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村尺度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整理时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为研究区域,借助GIS软件,在行政村尺度上建立农村居民点Voronoi图,科学判断分析了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行政村为单元将城关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序划分为Ⅰ级整理区、Ⅱ级整理区、Ⅲ级整理区和Ⅳ级整理区.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时序划分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以为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基于村尺度的构想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29个村庄为案例,探讨村庄诚信度、合规度及践约度信用资本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村庄资本→信用评价→土地市场”的分析框架;(2)单一条件并非是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提高民间借贷活跃度和村庄信用户比例对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效率发挥着普适作用;(3)在信用资本评价模型下,江苏省典型村庄通过整合自身资源提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效率存在4种组态,可归纳为3种类型:诚信型、诚信合规型、诚信践约型;(4)苏南、苏北地区根据发展情况,提高土地流转效率的关键不同。研究结论:苏北地区可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庄集体经济、理顺村组织权责关系等方式,构建制度信任,降低委托代理风险;苏南地区可通过加强集体组织建设、发挥乡绅乡贤乡才协调作用、做好确权登记发证等方式,提高民间信用水平,降低农户诚信履约风险,共同推动城乡土地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