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4篇
贸易经济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其四:“给您剃头的事就包给我了!” 那时候,胡同里有不少穿街走巷的剃头匠,每当他们手里的铁制“唤头”一响,胡向里的人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虽然附近有理发馆,但是毕竟没有剃头匠上门服务方便、省钱。特别是胡同里的老人和孩子更是这些剃头匠的生意对象。  相似文献   
2.
3.
4.
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中国中小企业》的《人物》栏目要刊登一位文化界人士的事迹?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文化界人士,吸引着诸多企业的关注、获得了诸多企业的支持?为什么"以企扶文,以文促企"的观念和其中包含的辩证关系,日益成为更多企业家和文化界人士的共识?我想,当您们读完这篇文章,会启发您们的进一步思考,也有助于您们对上述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同。这也正是我们发表此文的初衷。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昆曲这个古老的戏曲艺术历经几百年传承到今日?是谁使这个剧种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倾倒?是谁使它的光辉和影响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发布以来,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扎扎实实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黑龙江省: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同时,着手制定《黑龙江省开展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本刊记者马天骥报道)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在北京召开了由各地方、行业节能中心主任参加的工作会议。据了解,这次全国节能中心主任会议,是传播中心划归国家发展改革委后的第一次会议,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关注。经过各地代表的热烈讨论,对如下问题形成共  相似文献   
7.
老北京人中多年流传着一句老话儿:“礼儿多人不怪。”的确,无论从北京传统民俗来看,还是从和老北京人打过交道的历代人的感受中,都能体会到:老北京人是“礼儿多”!老北京人在举止言谈、行动坐卧、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都讲究一个“礼数”。具体到老北京的商家来讲,  相似文献   
8.
被老北京人称为“吆喝”的,在全国不少地方也有的市井小贩叫卖声,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记得上中学读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时,其中就有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由此观之,大概起码在宋朝时期,就有沿街巷叫卖杏花的小贩啦。而这叫卖声一延续就是近千年,直至上世纪50~60年代。如今,  相似文献   
9.
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真是名副其实。仅从老北京城里的商业行业看,不少商店、饭庄、药店等,尤其是老字号商家,其名称都能使人深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老北京饭庄中有名称文雅古朴的"八大楼",即正阳楼、泰丰楼、新丰楼、万德楼、悦宾楼、东兴楼、庆元楼、会元楼;名称典雅和谐的“八大居”,即和顺居、天兴居、鼎和居、广和居、义盛居、同和居、天然居、会仙居;还有寓意美好的“四大兴”,即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昔日老北京商家的字号、牌厢、幌子等,均具有明显的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说法基本被众人认同。因为,这些字号的名称差不多都具有文化底蕴;牌匾的书写者基本都是文化界的名人;幌子的书写和设计特点也具有浓浓的老北京文化品味。经过若干年的印证,这些已为历代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