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0篇
经济学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内新股发行采用资金申购制度。同时,由于一级市场上成功申购的新股在二级市场上一般可以获得100%以上的利润,因此被众多投资者认为是"无风险套利",且每次新股发行都吸引了大量逐利资金进行申购,从而造成了巨量资金在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流动。本文研究了现行股票申购制度下资金流动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危勇 《南方金融》2000,(11):17-19
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原理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项目变化的规律,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危勇 《南方金融》2008,(3):24-29
由于大银行倒闭的巨大破坏性,最后贷款人在救助中通常奉行"大而不倒"政策。考虑到救助成本是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函数,如果救助银行是最优的,那么救助任何一个更大的银行将也是最优的,这也意味着"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在理论上的成立。在"大而不倒"政策下,规模和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影响银行的规模选择和资产风险的组合选择,导致银行追求变得更大且更具风险。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当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血脉,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热潮此起彼伏.广州是我国第三大国家中心城市,较早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区域金融中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带动和引领周边区域金融发展,即具备带动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提出了提升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带动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杜金岷  危勇 《武汉金融》2007,13(5):17-19
最后贷款人思想产生伊始,其道德风险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最后贷款人理论的演进,对道德风险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本文对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理论进行回顾,研究了几种主要理论的思想起源、政策内涵和实施障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防范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的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定价与实际操作的差异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的核心环节,而放松利率浮动区间管制又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步骤。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放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实践,希望逐步培育乃至最终赋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自主的贷款定价能力。在中央银行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对贷款定价的探索,以资金成本、服务理念、利润导向等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贷款定价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供求矛盾、风险考核、竞争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理论定价与操作实践出现明显背离。有效消除这一差异需要商业银行不断根据内外经营环境来修正定价模式,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危勇 《西南金融》2007,(4):15-17
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由“双缺口”向“双溢出”转变。在“双溢出”格局下。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交错。现实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借助高顺差来平衡国内高储蓄的战略模式已经缺乏可持续性,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战略来从根本上摆脱现实困境,由非稳态均衡向稳态均衡回归。本文提出了平衡目前中国经济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危勇 《南方金融》2004,(5):15-17
根据Ms=D R,在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不可能在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两者之间,同时按固定方程式控制住—个以上的变量;在我国结算周转余额比例管理的特殊制度设计下,为了维护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被迫承担买卖外汇市场供求差额,由此对货币政策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稳定汇率的政策目标,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国际收支变化而波动。在此情况下,央行的冲销行为就成了保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金融部门在建立和完善金融债权管理制度,打击逃废银行债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文在对金融债权管理现状、影响因素、面临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寻提高金融债权管理有效性的现实途径,以配合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秩序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危勇  满一兴 《上海金融》2007,4(1):68-70
源于最后贷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很早以前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为了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最后贷款人理论的集大成者巴杰特提出了惩罚“微弱少数”的思想(“巴杰特规则”)。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和最后贷款人使用方式的相应发展,对“巴杰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也不断得到深化。本文在研究巴杰特规则及相应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