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2.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以经济增速下滑、杠杆率上升以及政策空间收窄为特征的联动性风险,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笔者认为,中国的联动性风险内生于经济体制之中,是特定发展阶段下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双重失灵的结果.中国近四十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于,始终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现实需要,来不断调适和完善政府经济职能.防范和化解联动性风险,需要立足于更高层面进行审视,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不当干预,推动政府由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维护者的角色转换.未来通过深化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应继续保持并强化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实现对系统性经济风险的有效防控;同时,政府也应更加尊重市场机制,秉承审慎适度的市场干预原则,更好地承担起市场维护者职责,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4.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财政理论缺乏将中国改革作为一个特殊过程、从改革发展全局视角对财政改革的逻辑进行探讨,导致关于中国财政理论基础的讨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对照和改革语境。探寻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逻辑,是构建和发展中国财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的有益探索。本文以40年改革实践的特殊过程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回答"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为理论命题,总结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这种归结形成了中国财政理论认知区别于既有财政理论的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和财政关系的实践形态,有助于客观评价40年财政改革绩效、展望未来财政改革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财政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财政理论基础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制约.在上述语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探讨公共服务供给在国家治理创新中的现实定位以及创新路径.通过重新梳理国家治理、财政以及公共服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公共服务作为调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其供给机制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保障与转型效果.基于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未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同时,逐步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还需要在技术层面丰富公共产品、改进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