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井田制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契约理论和井田制时期有关历史史实、资料分析解释井田制度兴衰的整个过程,这种分析方法是基本可行的。但诺斯的部分观点,即人口压力和通货膨胀因素促使契约向自由化方向转变,在解释中国井田制衰落时是不成功的。诺斯的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分析中国井田制兴衰历史时,要做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2.
2003年4月5~7日,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在山东大学举办了“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将游说和权力分配引入到中国农村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模型化分析中,利用新旧制度下生产收益差额的函数表达式,刻画制度变迁成败及地区差异性的临界条件,揭示制度变迁中游说、权力分配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存在游说和制度转换成本时,制度创新发生和持续下去的条件受农村干部的合法收益、制度转换成本和农民的收益折现率等变量的影响.在既定权力分配格局下,贫困农民和农村干部组成的制度创新团体,可以通过赎买实现其地方性政策在全国层面的制度化认可,此制度变迁路径是农民、农村干部和中央政府的最优选择,从而说明由不同内容的地方性政策合并形成的中央制度是有效率的.游说、权力分配可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并使其表现出不同的变迁结果和地区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5.
制度变迁视角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哈耶克的道德进化论,都研究道德和伦理。两者的区别在于:意识形态概念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基本假设的“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意识性和自发秩序,意识形态的作用权重,不同的基本方法论等。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借鉴,两者相似之处有:理论出发点上均重视“文化”和“学习”的作用,基本假设上对“有限理性”的认识趋同,具体方法论上都注意博弈论的运用,哲学基础均是自由主义的世界观,一致认为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系统稳定与变迁的重要因素,得出了正式制度变迁应在意识形态框架内进行的结论。本文认为两者有综合的可能,并对制度变迁视角下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7.
对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是必要的。历史计量学的学科定义应是开放的,涵盖经济理论、经济史和定量分析方法等内容。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学者要开展合作,需要交流的平台和合作的机会。由于历史计量学在假设前提、分析工具和方法上具有"非人化"特征,所以双方在合作内容上应讲求理论观点兼容并包、相互补充。培养历史计量学的学术梯队,对推进国内历史计量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历史计量学的精髓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历史计量学这个学科有助于归纳中外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共性,总结中国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特色,从而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方法论和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异同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得出以下结论:可以坚持经济人基本假设,将经济理性看作是个人学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考察,将文化、伦理、社会性等作为结构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引入到对经济人的分析中;诺斯和马克思理论中的制度变迁动力说,都表达了对学习和知识存量的重视;两种制度变迁动力说,各有其适应的层次和范围;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演变过程中角色转换的方向性、规律性,即地方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江浙模式"和风险投资的举例分析,探寻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碳酸饮料为例,从健康经济学的角度探究消费者过度消费不健康食品的经济学成因。本文发现,消费者对不健康食品的过度消费,是由于其消费行为所具有的理性成瘾特性决定的。这种特性导致了消费者对不健康食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过低。市场无法通过自身的价格机制,将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即此类商品的消费市场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应该对不健康食品的消费市场进行积极地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