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时期货币政策的效率,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确实在减弱,从而证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两类分析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模型:基于投资与储蓄关系的F-H条件模型和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利率平价条件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取美国、日本、巴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以这两个模型作为实证模型分别研究这四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其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管制程度较高,国内利率还无法与国际市场建立较强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内在关系及其“两难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就能有效约束公司盈余管理,但安然事件等财务丑闻的爆发,使得人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了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两难”困境的命题。通过分析有关研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文献和研究公司盈余管理的文献,发现一些提高公司治理的措施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约束公司盈余管理,甚至有些措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难”困境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重大改变.在美国原有金融结构体系中,信用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后,原有信用渠道的传导机制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时期货币政策的效率,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确实在减弱,从而证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