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两者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共同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2.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经济地理》2022,42(3):190-199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背景下,文章尝试构建“土地发展权—土地租差”的分析框架,以位于珠三角都市边缘区的凤和村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博弈论,分析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宅基地功能转型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都市边缘区农村宅基地存在的土地租差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驱动力,拥有土地发展权是捕获土地租差的基础。在土地租差的驱动下,工商资本与村民、政府展开了对土地发展权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宅基地功能转型与收益的分配。(2)与工商资本相比,村民由于缺乏资金与组织发展能力,在博弈中缺乏宅基地基本发展权的定价话语权,以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3)工商资本与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增加了工商资本获利的不确定性,政府的刚性管制使得工商资本所能获得宅基地超额发展权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