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现状透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态势据农业部统计,到1995年底,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300万家,其中农民联户组建和乡镇集体企业改组各占一半。全国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0%以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达20~30%,其中江苏、山东、浙江高达50%。1992年以来,股份合作经济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主要表现为向农村一、三产业及城市中小企业的迅速扩张。这里以温州为例说明股份合作制在农村非工领域的拓展情况。据统计,到1995年底温州市已有股份合作农场60多个,股份合作开发的名优特农产品基地442个,股份合作林业企业1580个…  相似文献   
2.
3.
生产要素国际直接移动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以生产要素国际直接移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逐步成为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又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如何从理论的角度揭示生产要素国际直接移动的原因,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生产要素国际直接移动的成因在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对要素直接移动利益的追逐,生产要素国际直接移动对国际贸易的替代性,要素配置中的多重替代和“联合需求”,丰裕要素的“水平配置”。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的“二难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揭示了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的“二难困境”,即政府必须管理国有企业,但政府又管不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存在激烈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看不到政府“二难核困境”的存在。政府的“二难困境”是我们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今后国有经济的出路在于:一是将国有经济控制在市场经济必需的限度内;二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法制化,制定国有企业基本法和单行法,使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都依法行事;三是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上真正形成立法、管理、监督二部门相互制约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不仅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偏好和理论逻辑演绎,更取决于企业相关行为人,特别是企业主导行为人在一定的制度约束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双重因素作用下,博弈各方的讨价能力。并且,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随着博弈各方讨价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博弈各方的讨价能力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拥有的相对资源价值量。借助于企业主导行为人假设,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对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探讨了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这一理论演变的轨迹和真实含义。笔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将这两种学说对立起来,因而不能看到理论演变的实质。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使经济学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由“空中”回到“现实”,我们必须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做出抉择,而不是在有效的政府和无效的市场或在无效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之间进行简单的权衡;即使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也不存在政府完全替代市场的简单规则,“看得见的手”只有顺应“看不见的手”的运行规律,才能驾驭市场。寻求政府与市场的配合是减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方员工持股理论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员工持股制度兴起于美国,因而其理论研究也相对集中于美国。纵观员工持股理论的演变,大致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90年代中期之前的员工持股理论基本上把员工持股作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中某些弊端的一种制度安排,因而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存制度进行批判,寻求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几个理论问题杨欢亮九十年代以来,股份合作制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或企业制度创新,在农村乡镇企业和城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受到青睐,这表明股份合作制正在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模式。为了推进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有必要就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