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满永 《开放时代》2010,(3):21-48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使共产党的权力触角伸到了乡村社会的最底层,也切实改变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这样一场上下逐力的运动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社会,还有这原本外在于乡村的革命。土改工作队员们正是借助于在乡村的生活场景中,重新阐释革命的逻辑,使得革命一步步成为乡村人日常生活的内容,最终实现了革命的日常化转变。而乡村人也借助于工作队员们的情感动员,以及对革命场景的亲身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慢慢向革命靠拢。一种新的革命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皖西北临泉县反霸运动实践过程的考察,揭示了一种经由反霸所形成的独特革命场景.以两个普通人革命与反革命间的身份转换,呈现了革命进程中个体身份的多变,以及乡村人在革命历史大潮中的无奈感.通过梳理政策框架里“霸”之界定标准的模糊性,以及反霸斗争会所出现的复仇主义倾向,文章认为,反霸的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一种“背靠背”的政治运作逻辑.在这样的政治运作逻辑下,个体的政治身份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3.
满永 《开放时代》2008,(3):166-174
政治动员一直被认为是共产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斯考切波甚至将中国革命直接称之为一场“大众动员型革命”。无疑,政治动员确是共产党革命成功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但乡村普遍“反行为”现象的发现,使得人们很有必要去重新思考政治动员的效能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