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现有的商誉诽谤立法涵盖面过窄,可能致使间接隐性加害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与加害人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救济,这不符合公平、诚实信用法律原则,也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市场机制。因此,应以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为指导,完善商誉诽谤立法。  相似文献   
2.
王群仿 《现代企业》2011,(10):53-54
商法是保障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主要法律。但是,我国商法执行的“缺位”现状不能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3.
王群仿 《经济论坛》2006,(16):122-125
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回答了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初步解决了经济法治的前提后,如何解决经济法治的合理性、有效性,避免经济法失灵成为关键。那么,造成一部分经济法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经济法的实施效果呢?本文就此作点探讨。一、经济立法环节影响经济法运行合理性、有效性的因素从经济法运行过程而言,经济法失灵主要体现在经济法规则失灵与经济法执行失灵两大方面;就前者而言,表现为理论认识错误、技术表达不当、立法异化、社会参与不足、规则冲突滞后等。1.立法参与者对市场调节规律、国家调节能力和调节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4.
一、对“经济法失灵”原因的多视角分析 从经济法要经过的拟议、制定、实施、反馈环节来看,影响立法效益高低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其中有的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有事前影响因素、制约经济法立法过程的因素,还有经济法反馈环节中的因素。怎么来实现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立法目的,如何确立对调整对象的科学认识以及良性的立法规制、有效运作的执法机制、完备的事后纠偏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国家干预作用目标的清楚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贯彻了对消费者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原则,其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义务的规定是社会利益本位原则的体现。但是,消费者作为社会主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理性消费。消费者依据法律和诚实信用原则实施理性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主权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协调的需要,是达到消费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平衡协调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除了传统的主流影响因素外,政治家的政治抱负与政治实践、各国特定的制度诉求和路径选择、宪政传统、国际因素、各种利益集团的兴起以及关联理论的日臻成熟等因素,对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助推作用。我国经济法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应重视非主流因素的作用,使经济立法体现和满足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