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农业经济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环境及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为切入点,提出未来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模式。[方法]立足对区域农村、农业发展环境、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模式、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和现阶段主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解析现有农业现代化转型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企业式农场经营模式、农业经营联合体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及股份制农业合作社模式等农业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其适应性。[结果]认为以农户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农业合作社及股份制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是最适宜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及推广前景。[结论]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是使农业更好地融于城市经济,充分分享经济建设成果,形成内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注重从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体制;保障农户权益,留住农业利润,强化农业内在发展能力建设;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指数为目标层,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指数为准则层,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子系统发展状态的领域层,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标层评价体系,介绍了指标层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以及领域层、准则层和目标层的计算方法,并对河南省2002~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时空计算和分析.研究认为:从时间分布特点来看,河南省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稳定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稳定性表现在较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三个层次,波动性表现在生态城市类型的波动和生态综合指数的变化.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豫中区生态城市发展相对较好,豫北区和豫西区居中,而豫南区、豫东区相对较差.从2006年的生态城市建设情况来看,河南省17个城市属于5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其中仅有郑州生态化程度较高,濮阳等8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安阳等5个城市生态化程度较低,信阳等2个城市生态化程度低,商丘生态化程度很差.  相似文献   
3.
为遏制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退化并实现生态环境恢复及农民脱贫,中国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修复区往往具有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落后的双重特征,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建设势必对区域农户生计产生重要影响。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框架,从农户生态修复的意愿、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生计策略、农户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户环境保护意识/行为的影响五个方面概述了生态修复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结合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未来生态修复与农户生计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方法]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结果](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