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6篇
农业经济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甘 阳儒家是一个天下的结构, 一旦出来一个“他者”以后, 怎样维持天下的概念是维持整个 儒学传统的根本性的条件。以后共产主义的发生和毛泽东始终有一个天下性的、把全 球都包括进去的解说。问题是这个理想层面上的考虑和中国当下所处的极为紧迫的政 治现实问题构成了非常大的紧张。邓正来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即意识形态的视角或意识形态批判本身已无法揭示、解释或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二十多年来, 中国学术界的讨论, 一直是以“中国”为名义而实质上不讨论“中国”的, 是在讨论那些源出于西方地方性的被…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学研究中的“中国”严重缺位 在1978至2004的26年中,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断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呼唤"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问题乃是一个"问题束",它所隐含的至少有这样三个在逻辑上紧密相关的问题:第一,既作为观察者又作为参与者的中国社会科学或中国法学论者,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面对中国置身于其间的"全球化"?第二,为什么说建构当下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条件是我们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置身于其间的世界结构的"问题化"理论处理?第三,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为什么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始终缺失对中国的实质性关注以及对中国"理想图景"的根本关注?在基本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后,作者强调:第一,以"世界结构"为观照,包括法律秩序在内的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第二,我们不仅不能将当下西方化的世界秩序模式作为"历史的终结",更应当利用中西文化资源,其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着重讨论哈耶克在建构其法律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几个重要问题"社会秩序分类学"的建构;"行动结构与规则系统"框架的确立;"三分观"的确立与"文化进化"命题的阐发;从"无限民主"的批判到"有限民主"的确立;对社会正义的批判与否定性正义的确立;从欧洲大陆法治国向普通法法治国的转换;关于自由主义与非西方或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讨论等等.  相似文献   
5.
邓正来 《开放时代》2004,(6):124-128
呼吁国家机关发布这类《规范》的诉求本身是大有疑问的,因为学术规范乃是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学术共同体在其知识实践的过程之中就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及再生产和如何进行知识传播及交流等具体的学术活动所达成的一系列共识。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哈耶克法治理论是否存在转换问题,以及在确认哈耶克法治理论存在着重大转换的基础上,对哈耶克法治理论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前者将关注哈耶克法治国中的核心原则即"一般性原则"的问题;后者将从哈耶克观点的批判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内在要求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法治理论进行转换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学界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等两种国家与社会关系解释进路的反思,结合对广受关注的知识传播渠道──尤其是民营书店──的个案考察,以及对1949年以来国家知识治理和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型的历史考察,提出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替代性论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