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共同富裕视角下尊重和保障女性人权,保障女性的全面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尺度。以日照山海天渔村为例,首先,基于渔村女性299份有效问卷,构建渔村女性地位评价体系,计算出渔村女性健康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三个维度水平分别为3.1411、3.2849、3.4375,整体地位水平3.2878;在年龄、婚姻状态与地位水平的差异分析中得出,31-40岁的已婚渔村妇女群体地位水平值最低;最后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将筛选出的14个影响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渔村女性地位影响程度重要性前三的因素依次为:女性自身观念、婚姻状况、法律了解度。  相似文献   
2.
3.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4.
正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习近平曾多次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在陆域资源日趋枯竭的背景下,发展蓝色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否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技术选择具有多种途径的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劳动力短缺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不同粮食作物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比例的扩大,但对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显著诱致了水稻、小麦、玉米机械品和生物品投入的增加,对大豆机械品投入的诱致作用显著,但对大豆生物品投入的诱致作用不明显,导致不同粮食作物生产方式转型从而适应劳动禀赋变化冲击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也是不同粮食作物生产轨迹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还发现,玉米调整能力最强、水稻其次、小麦再次、大豆最弱.研究认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增加现代生产要素供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地流转呈现放缓的趋势。本文结合农村劳动力回流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就近就业还是外出就业,只要两种就业模式可以及时补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就会抑制农地转出,相对而言,就近就业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这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不会显著促进农地的转入。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了就近就业对家庭农业劳动力的补充作用,进而延缓了农地转出;而回流劳动力并不能满足家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农户前期的资本投入(购买农业机械)对农地转出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家庭、外出规模较小的家庭,其所形成的内部分工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论文从社会经济、市场、资源、设施和环境5个方面科学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不同层级。结果表明: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明显,潜力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沿江地区,而潜力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的非沿海地区及西北地区;各省份依据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大小被划分为5个层级。基于此,分别从全国和省级层面提出推进策略,以期明确各省份发展差异及前景,有效推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