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与推广;加强理论创新,完善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等功能,是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与推广;加强理论创新,完善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等功能,是高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城镇质量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们对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中,我们应该更为关注如何提高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我们在借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城镇质量发展战略,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政府行为改善和专业市场形成等提高小城镇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态振兴是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的原色与亮色。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对“石油农业”的矫正,对“绿色革命”的调整;也是对“三生”农业的落实,体现了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价值。升级“双零点方案”、解除农业发展最大的生态约束,将农业、农村纳入“双碳”环境规制的大盘子下综合考量,实施乡村一揽子、集束化的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改清  高明国 《经济地理》2012,32(10):121-126
依据主体功能区理论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五大农业区,各区农业发展水平趋异。郑州都市农业区的技术装备程度、中原城市群外围农业区的机械化和化学化以及黄淮海农业特区的水利化都居于较高水平,而西南部养护与防护区的农业投入水平总体偏低。五大农业区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并未完全随其投入强度正向变化,而是与其农作经营类型高度相关。其中,以粮作经营为主体的黄淮海区和西部生态养护区综合效率处于劣势,而其他区域较优。总体上,五大农业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下滑,各区域生产效率分化明显。针对各区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是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新时期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新情况,各级招生部门和广大工作人员要强化思想认识,熟练掌握招生政策,优化招生环节,改进招生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复试,增强服务意识,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招生工作的纯洁性,为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河南省926户农家的实证调查分析表明:从数量上看,自给型、自给市场二分型和完全市场依赖型三种类型农户内部的粮食供给是均衡的,他们的粮食需求能满足与实现;77.3%的农户对自身粮食安全的主观判断是积极的、肯定的;22.7%的农户对粮食安全充满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原因集中于劳动力短缺、耕地减少、农业水利设施退化、农业自然灾害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然法”农业主张农业生产过程尊崇农作物的自然发生机制,实践的核心是土壤营养的“微生物富集培肥”和植保的“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通过对河南省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三地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中,农村废弃物制肥、养分回归田园土壤系统的农业自然法传统与“种—养—沼”“绿色种植养分平衡”“新型农村社区中消纳物管理”等现代生态管理的相得益彰,揭示了秸秆全量化农艺农技创新、技术性废弃物污染控制及“控源、洁流、增链”等绿色生产生活流程再造的政策意蕴。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下,我国相当部分农民工因就业困难而回流.农民工回流群体主要由一些人力资原禀赋较高、就业的专业性与区域性较强的农民工组成,且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中.然而,重新外出、进行以兼业为主导的非农化转型以及对城镇化的向往和努力是包括回流群体在内的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政策的设计应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大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投资、发展小城镇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而农村能源利用及变迁却受到乡村人口、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及民众观念等农村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能源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因、人口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导致能源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农村能潺利用变迁的直接因素,农民观念体系的变革也为农村能源变迁奠定了主观基础.笔者建议: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在适应能源供应、能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盼前提下,应该走改造、拓展、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