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经济学   4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亦君 《当代财经》2003,(1):19-21,24
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项目盈余持续下降,这对产出和货币供应量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采用DD-AA-XX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维持贸易项目盈余应采取人民币贬值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组合,并从现实出发分析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自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巨额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再加上本外币利差由负利差转为正利差,导致套利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目前,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已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套利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  相似文献   
3.
从高技术产业总体和其产业内各部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三大创新活动分别对出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与开发活动对出口的影响无论是整体还是部门都存在显著影响,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虽然从整体来讲对出口有显著影响,但从部门来说对出口的影响不大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亦君 《北方经济》2006,(12):47-48
一、人民币升值与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步入了不断升值的通道,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去年7月22日的8.2765升值到今年2月22日的8.0497,升值幅度达2.74%.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海外企业面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外汇风险,人民币升值会通过竞争效应和转换效应影响海外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金融保值等方式来稳定现金流量。  相似文献   
6.
货币贬值对泰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在对1997~1998年泰国国际收支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泰铢贬值对改善经常项目逆差尤其对贸易逆差影响十分显著,但同时贬值又会导致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大量外逃,资本项目逆差部分冲消了经常项目盈余。然后据此得出几点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币升值与跨国企业外汇经营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步入了不断升值的通道,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去年7月22日的8.2765升值到今年2月22日的8.0497,升值幅度达2.74%。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本文认为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国际收支结构,缩小国际收支顺差,其调整策略是:抑制货物贸易顺差的进一步缩小,同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缩小金融与资本账户顺差,实现经常帐户盈余而资本与金融帐户赤字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尤其是近二年多来,外汇储备更是突飞猛进,2001年增加465.9亿美元,2002年增加742.42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又创佳绩,增加60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国际收支结构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因贸易收支巨额顺差而被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拥有的以美元表示的对外债权大幅度缩水,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衰退。进入21世纪初中国同样面临着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形成的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面对如此重压,中国政府仅仅一句口头上的政治承诺就能化险为夷吗?中国政府应认真吸取日本失败的教训,在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对国际收支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自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尤其是近两年多来,外汇储备更是突飞猛进,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