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3篇
农业经济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非正规金融的概念、类型、规模、形成原因、市场利率等方面的梳理,指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放贷风险的补偿,同时也是对正规金融官僚体制低效率的制度适应。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农户特征和农产品商品契约履约率的决定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有关增加专用性投资、提高农户信誉、加强法律约束的建议都不能增加农业契约的履约率。在农业契约稳定中,关键是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农户的联合和企业的保险作用应该是解决农业契约履约率过低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农业土地政策的国际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法、日和中国台湾为例 ,从农业土地政策目标、农业土地产权政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和农业土地保护政策四个方面 ,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地区 )的农业土地政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并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非正规金融的概念、类型、规模、形成原因、市场利率等方.面的梳理,以期引起人们对非正规金融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穷人提供贷款,但目前情况恰恰背离了这一点.根源在于不能正视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不能正确认识非正规金融.本文提出了一种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方式,即促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文章对两者联接的渠道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构建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担保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可持续运营;二是国家担保机构与地方担保机构的关系,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完整的担保、再担保体系;三是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关系,建立风险共担、平等互利、信息共享机制;四是担保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聚焦主业、扎根基层,确保享有信息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深入总结各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要按照"总体设计、先易后难,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做好农村产权确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等四项改革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2  
从运行特征上看,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仍然没有突破人民公社时期指令性强制供给的弊端,相对于农民需求的变化,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积极进行创新体制的研究。本文结合公共财政学的有关理论,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尝试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规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但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因此,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给其合法的地位,应正视其在审查、监督、实施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向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第二,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合作社的贷款;第三,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农产品销售商的贷款,增加其向农户的授信能力.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低水平上分散的一家一户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即半自然经济。建立在半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制度的需求同计划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靠别的什么制度安排,只有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