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对其实现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的微观尺度,集成实地调研、土地利用和遥感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TOPSIS模型和椭圆标准差等方法对“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其关联研究。结果 (1)门头沟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水平不等,各功能空间分异明显;“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聚集,低值区在清水镇和斋堂镇的乡村集中,“三生”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重合度高;(2)门头沟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点轴模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相对集聚;(3)门头沟区“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二者空间关联度高,部分地区因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有所偏差。结论 未来需基于“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确定不同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工作重点,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尾矿综合利用浅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结合国内外一些实践经验,综合阐述了当前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尤其是某些国外先进的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4.
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宏观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区农地是我国农地的精华,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郊区农地的快速减少势头势必会影响到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其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经济因素(1)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在大城市郊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工业化的发展较其他地区更为迅速。乡镇企业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受城市经济、信息和技术的辐射,大城市郊区的乡镇企业比一般农村更加…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大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耕地面积也在急剧减少,耕地保护的形势愈益严峻,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自建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2.71亩减少到1996年的1.16亩。据统计,1978-1997年耕地面积净减少465万…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征收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外矿业界已经普遍采用保证金制度确保矿区土地的复垦,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验已经证明,担保是确保复垦的一种有效合理的方式。我国矿业界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也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截至2007年底,实行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的省(区、市)已达20个。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借鉴国外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形式及运行模式存在的弊端,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的形式及运行模式——三阶段三元互动运行模式。该模式将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分阶段引入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中,对保证金形式进行了拓展,实现了保证金形式和运作主体的多元化,减轻了企业压力,确保了保证金资金的合理使用,有利于保证金制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郊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带,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的特点是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且其土地利用用途转换最典型的表现是农地被建设用地侵占,导致农地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北京市仅近郊与建成区之间的隔离带,1993—1999年就减少农地64.98平方公里;上海市解放后的40多年,郊区耕地面积共减少5.18万公顷,平均每年1266.67公顷。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而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城镇化划分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维度,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其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差异。[结果]1997—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省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其他变量后,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不利于当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城镇化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邻近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间接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城镇化并无此效应。而在利用熵值法构建综合城镇化变量后,仍发现城镇化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改善。[结论]因此,制定区域农业碳减排及污染治理政策时,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与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