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代赣南闽西地区的修谱活动,既很大程度地继承了传统,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嬗变,体现了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特征。一方面,修谱活动的组织过程保持了诸多传统的特色,如谱局的成立、调草、发谱仪式等。另一方面,当代宗族也注重吸收现代社会的组织理念和新鲜经验,比如成立更趋民主和平等色彩的现代组织机构理事会;经费筹集上更多地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如成立董事会、实施灵活的套餐计划鼓励捐赠等。这表明,宗族不是一个静态的组织,并不封闭、保守,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如今,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时期的农村地区对社会工作人才有广阔的需求。加快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理念、制度、财政、人才开发、培训与激励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宣传、培训、交流与观摩,促进党政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农村工作的考核范畴;体制内和体制外双轮驱动,加快农村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完善职称评定、薪酬保障及合理流动等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蒋国河 《老区建设》2009,(20):14-16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期。而江西省在技术人才储备和技术对接的能力上较为欠缺。因此,必须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步伐,而强化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就是一项比较有利的手段。文章指明了江西省在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上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促进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农村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农村宗族与农村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宗族的现代性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农村宗族研究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必须克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宗族问题,跳出单一的社会结构观思维,正视农村宗族的行动主体——农民的存在,而不是割裂宗族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系列新旧族谱中族规族约的比较,可以发现,当代的族规族约在价值取向上既有传承又有新变:一方面当代族谱的族规有选择性地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内容和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展现出了不少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的取向,许多规约还增加了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出了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互动问题,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也是2007年10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财经大学传统生态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史学会联合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召开的“八十年探索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现代乡村建设八十年探索的视角,分别就社会转型与新农村建设、乡村建设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视野中的乡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代乡村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互动与调适则贯穿讨论的始终。与会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能否准确定位并协调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校教师流动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轨迹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高校教师流动的机制、特征和背景作了阐述和分析。本文的结论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化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教师的流动权和流动机会逐步提升,教师流动日益活跃,流动选择更加多元、合理,系统内的或校际间的高校教师流动逐渐取代系统间的流动成为主要的流动类型,流动的区域分布更为均衡,以往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一般院校向国家重点院校的非均衡的或单向流动逐步向双向、更均衡的大流动格局发展。本文同时探讨了当前高校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一些无序、不合理现象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