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旅游经济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ArcGIS、最近邻距离指数、紧密度指数等方法,对安徽省100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进行定性刻画与定量测度。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广泛、具有差异,南部、中部相对密集,北部较为稀疏;整体在空间上集聚度偏低,分布较均匀;区域形态紧凑性尚好,区域通达性尚佳,便于客流与物流的流动。皖南地区应借力良好的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塑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皖中地区应依托合肥经济圈客源,走精品化、精致化路径;皖北地区应深挖"三生"资源,推动农旅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体系及方法的构建,估算合肥大圩农业园区的碳排放。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旅行交通能源消耗碳排放、食宿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管理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要碳源。因此,要减少乡村旅游地碳排放,应完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的出行方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处理碳排放;借力美好乡村建设,优化农家乐能耗结构。  相似文献   
3.
丁雨莲  陆林  黄亮 《旅游学刊》2006,21(7):12-16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平稳下降,中国家庭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不断攀升.文章从丽江大研古城沿街店铺经营业务入手,搜索大研古城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分析其形成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有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市场需求的拉动;内在动力机制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对比丽江大研古城和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文章认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型遗产地应冷静对待,避免盲动,做出适合自身文化本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旅游学刊》2006,21(5):53-56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因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