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7篇
旅游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璐  虞虎  周彬 《经济地理》2015,35(2):195-201
基于改进TOPSIS法和熵权赋值法,分析了中国25个旅游城市的协调水平、空间格局和差异机制。结果表明:125个案例城市可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占总数的4%、8%、32%、40%、16%,协调水平得分的层次结构具有首位度较高,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球状";2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呈现中心城市高、外围城市低的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高、其他城市低的特征,东北地区城市之间表现较为一致;3区位条件、城市类型、城市旅游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是四个主要因素,影响城市旅游的客源市场规模、旅游经济收入、城市产业结构、旅游投资收益,使得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水平出现较大差距。鉴于此,不同区域应根据城市性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选择合理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为城市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深化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洋海岛类国家公园是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环境教育建设对于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的实地考察及资料分析环境教育特点,总结环境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对中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建设的启示。结论如下:(1)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具有生态系统及景观特殊性、教育场所弱可达性及教育方式多元性。(2)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以教育内容和支撑体系为主体架构,其中教育内容划分为海岸、海岛、沿海(潮间带与泛洪区)、海下区域4类,支撑体系涵盖管理、资金、解说、传播、人才5个方面。(3)中国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可在统筹管理、解说规划、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予以借鉴,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海岛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尽管旅游业被视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重要工具,但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导致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知识缺口不明确。文章以2015—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82篇旅游类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旨在通过梳理旅游学术共同体对2030年SDGs的研究响应,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学术热点,并启发未来研究方向。结果发现:(1)旅游衔接2030年SDGs研究已得到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研究热点集中在旅游与消除贫困(SDG 1)、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性别平等(SDG 5)、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 8)、减少不平等(SDG 10)、负责任消费和生产(SDG 12)、气候行动(SDG 13)、和平正义(SDG 16)等10个方面;(3)旅游业既是落实2030年SDGs的积极贡献者,但也面临诸多潜在挑战与外部威胁;(4)未来需重点拓展旅游衔接SDGs的研究框架,审视旅游对SDGs的贡献与挑战,厘清旅游影响SDGs的权衡与协同,观照旅游衔接SDGs的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流域是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地理空间,流域旅游是流域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出发分析流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全流域功能和结构转型视角探究旅游地绿色发展的优化策略与调控路径,是适应国内流域经济带建设、提升流域社会福利和发展公平性,促进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探索。本文分析了流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地发展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现有研究基础阐释重点研究主题并构建研究框架。研究认为,流域内旅游地研究正在从点状分析走向网络和面域协同发展,旅游地发展在流域生态补偿、流域产业融合等方面产生的效应越来越明显;外部环境变迁、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流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流域内旅游地的供需结构、均衡发展、协同治理均面临挑战;未来应重点关注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外部环境因素、演化更新机制、时空情境模拟、优化调控路径5个方面,为正确认识流域内旅游地要素交互作用的趋势规律、实现流域内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规模的全样本数据呈现出新的研究价值。利用大数据感知社会动态、辅助决策实施;将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使宏观政策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有了量化评价手段和具体反馈渠道。大数据时代给城市规划的范式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结合城市大数据现状,从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式演进和与大数据的实践融合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范式演进包含从理性主义到新理性主义、从以地生财到以人为本和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三个层面;与大数据的规划实践融合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区识别、城市空间行为研究和城市交通研究三大领域。最后,针对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响应策略与应对方略,对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新动力,在城乡地域功能演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业驱动下,多种地域功能交互重叠,构成了多类型复杂耦合空间,面临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抉择。本研究以河南鲁山县为例,探讨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引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发现:(1)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域功能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向综合功能的“生态保障-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休闲文化服务”转变,多类型空间交互特征明显。(2)鲁山县由农业经济主导向旅游经济主导转变,可划分为旅游服务承接平台区、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区、特色林业旅游融合区、平原高效农旅融合区,进行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层级划分和产业方向优化。(3)发展策略应强调分层实施、分类引导,优化城乡利用空间,做好城乡地域分类引导,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研究成果为认识山地丘陵地区地域功能演化规律、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案例。  相似文献   
8.
体旅融合是实现旅游目的地业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体旅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仁慈型DEA模型测算了2010—2020年中国体旅融合度与融合效率,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融合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体育与旅游子系统有序度振荡明显,二者融合度不高但存在由非协调向协调演化的发展趋势;(2)体旅融合效率在2010—2016年呈上升态势,在2017—2020年呈下降态势;(3)交通便利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提升中国体旅融合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本短缺、配套设施不健全和休闲消费能力不足则是制约因素。最后,文章为实现中国体旅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343个行政区为空间单元,选取15个统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聚类,对中国农村居民潜在出游力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和类型.结果表明:①社会开放性与消费环境、出游经济能力、出游意识与交通条件依次是影响农村居民出游潜力的3个主要因子;②中国农村居民潜在出游力空间格局分为“5个极点、5个等级和8个客流集中区”;③出游市场可划分为3个类型:休闲型、生计型和综合型.休闲旅游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主要出游目的,目的地集中在周边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出有目的是探亲访友,以长途跨省市旅游为主;其他地区的主要出游目的和目的地呈多样化、分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运用DEA模型测算省域、市域两个层面的旅游效率,研判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贵州省旅游效率在2012—2018年间持续增长,黔西南、毕节、铜仁等地区处于旅游效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影响贵州省旅游总体效率的关键地区。(2)贵州省内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具有区域异质性,技术差距是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贵阳、安顺、黔南等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已步入技术创新阶段,推动原始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尤为重要。(3)“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应采用分类施策、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短板进行自我优化,引导社会资金向规模报酬收益较高的地区投放;另一方面要建立全域旅游合作网络,强化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和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