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1.
建立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确定成本控制的着力点,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确立多元的财务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对腐败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反腐败思想.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于新时期的反腐败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兆梅 《中国市场》2010,(19):27-27,29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着融资难、资金使用效率低、财务监管失效等问题,完善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要实施预算管理,推行财务人员委派,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优化财务机构的设置,拓展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并总结其经验,在中华传统中和思想的启发传承下提出来的。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要求,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树立和实施“大德育”观念,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又应重视教育对象的重点;既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又应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既应重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应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丁兆梅 《经济师》2009,(1):37-37
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形成的条件包括: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国民素质观的理论来源;邓小平国民素质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总之邓小平的国民素质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广泛吸取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而逐渐形成的。为新世纪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中始终占据特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我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因此,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面向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课题,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首先,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发展特色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棉花、油料…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综合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目的与手段辩证统一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等重要方法,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为科学的概括,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轮功"活动此起彼伏,其危害罄竹难书.我们应拿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武器,深入揭批"法轮功"的荒谬无稽之谈.黑格尔在其著作<大逻辑学>中说:"对一个民族来说,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塑造民族精神,没有先进哲学思想的民族,就没有先进的民族,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笔者以粗浅之见透过"法轮功"的现象,揭示"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反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