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8篇
贸易经济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对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障碍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曼琦  席强敏 《经济地理》2011,31(8):1246-1251
对通常认为的阻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论证,提出:①环渤海地区更多的是地理区域概念,政府推动和学者呼吁缺乏内在的基础和动力。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问题之一是缺乏经济的龙头。但京津合作成功后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发挥龙头作用,取决于其经济核心的能量和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振兴环渤海地区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③与祈望政府协调相比,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投资软环境,以聚集更多有活力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北京制造业企业对河北投资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刻画北京制造业企业在河北发生的实际完成投资的空间格局,揭示在首都功能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空间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以北京为中心,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点,整体投资呈圈层状布局;企业投资重视当地劳动力平均工资,资本密集型企业偏好工资高、劳动力素质好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好接近机场、交通通达度高的临近北京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好经济社会环境优越,教育、医疗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提高地区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揭示和验证了具有明显发展差距的大都市区域内部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投资的空间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京津冀人口规模巨大且增速较快,人口的均衡发展面临人口空间极化现象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和中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施京津冀人口总量有序管理;合理引导北京人口疏解,形成京津冀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助推京津冀人口均衡发展;挖掘资源环境发展潜力,拓展京津冀人口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张志强  席强敏 《经济研究》2019,54(4):199-203
<正>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学科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及分析框架,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本论坛旨在为中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与前沿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分享平台。2019年3月  相似文献   
5.
工业用地价格、选择效应与工业效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强敏  梅林 《经济研究》2019,54(2):102-118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NNEG)理论,首次从"选择效应"的视角对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工业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数据库,从区县和企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7—2012年中国35个省会、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的影响,验证了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具有提升效应,且在城市内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区的选择效应强于外围地区,在考虑不同效率测度方法和空间识别策略的情况下,结果仍然稳健;第二,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带来的工业效率优势来源于选择效应,其作用机制体现在更低的低效率企业进入比例和更高的低效率企业淘汰风险。  相似文献   
6.
席强敏 《经济师》2009,(7):265-267
文章利用天津市1995--2006年间的数据建立了天津商品住宅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商品住宅的价格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影响住宅实际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可支配收入和利率;其中,可支配收入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综合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文章分别从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空间结构测度与效应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未来研究中亟需将城市规模效应与空间结构效应结合起来,构建城市综合效率提升导向下城市规模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加强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扩大超大城市适度规模区间,提升超大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效率提升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在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与工业效率提升的一个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工业效率提升导向下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规模的上升和门类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逐渐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强,但受交易成本和"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00公里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当距离超过350公里后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下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适宜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促进工业效率的提升,其中,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效率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而中小城市则应专注于某些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发展,以此带动本地工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席强敏 《经济问题》2012,(10):37-41
综合应用传统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面板数据估计模型,对2001~2009年间中国152座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以及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效率影响因素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的综合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大体呈倒U型变化;特大城市的规模效率偏低,相对于产出水平,要素总投入显然过多;大型和中型城市的规模效率接近最优水平,但由于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投入要素的利用水平不高,限制了城市综合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性理论的三大集聚因子显著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集聚的结论。其中,中间投入品的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两大产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力池的共享并没有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另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部门趋向于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在空间上邻近分布,而劳动密集型和能源依赖型制造业部门在空间布局时主要受劳动力市场、能源等因素影响,对邻近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布局的必要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