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6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03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38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8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刚刚踏入WTO后过渡期的第一年,原以为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的取消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春天",没想到遇到的却是一个"倒春寒"."后配额元年"成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对的最不平静的一年.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体呈平稳运行状态。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做市商制度、询价交易方式、一级交易商制度和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先后推出,进一步完善了外汇市场的交易机制,丰富了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人民币在上下起伏中缓缓升值,波幅明显增大,弹性明显增强,市场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相俊红 《经营者》2007,(19):48-59
<正>昔日英雄今日落马,褪去所有的光环,这些人物的悲情落幕都是罪与罚的逻辑推演。他们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围绕着他们  相似文献   
4.
  李黑虎 《开发研究》1986,(5):29-37
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甘肃,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之一的农村电话通信,十分落后,已经成为阻碍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1985年11月至1986年4月,受甘肃省农村电话管理局的委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由李黑虎、周述实、李西林、井百祥、白天山、郝希亮、强明侠等同志组成课题组,在甘肃省农村电话管理局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甘肃农村电话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其内容包括《甘肃农村电话发展探讨》的总报告和《甘肃农村电话经济效益探析》、《发展甘肃农村电话的对策设想》、《甘肃农村电话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甘肃农村电话的技术改造问题》、《甘肃农话职工队伍素质浅析》、《关于甘肃农村电话发展目标的预测》等专题报告。本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参考。限于篇幅,本刊在刊出时,作了删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反战游行阻止不了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无庸讳言,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它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命脉--石油.根据德国的调查,伊拉克油田总价值1万亿美元,美国控制了伊拉克无异于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石油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声称,为快速应对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发生的恐怖主义在食品供应方面的袭击,将在今年10月1 2日前公布一项新的食品管制法规,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及仓储供美国人群及动物消费食品的机构,需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FDA登记注册;外国机构对美国出口的食品,在到达美国之前必须事先向FDA通报,否则将被拒绝入境,并在入境港口遭到扣留.  相似文献   
7.
郁方 《新经济》2005,(8):10-14
随着21海洋世纪的来临,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当今人类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已成为新经济革命的前沿领域。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海洋产业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系列探讨与报道。  相似文献   
8.
尹明 《青海金融》2006,(4):29-30
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也标志着我国汇率风险时代的真正来临,而习惯了固定汇率的我省外贸进出口企业不得不直面汇率浮动的风险。汇率变动带给我省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或收益,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树立汇率风险意识,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知识、工具。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采取货到付款方式付汇的企业一旦没有按时付款或预收货款后没有及时对外交货,即便对方是合作多年的客户,也容易形成国际贸易争端甚至诉讼,这将破坏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信用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强制性市场退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大量被实施停业整顿机构迟迟无法退出市场。为什么中国的强制性市场退出呈现这一特征,本文从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强制性市场退出的法律安排、实施主体以及治理安排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构建基于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的强制性市场退出制度可行性的基础上.就立法形式选择及立法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