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4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脱贫六难     
贫穷这条毒蛇,人人厌之惧之,谁也不想被它缠住,即使被它缠住,也不是由于什么“安贫乐道”,或是相信什么“越穷越光荣”的鬼话,实在是由于不得已也。导致贫穷的原因颇多,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错误政策、天灾人祸……都会使人陷入贫困的境地。然而,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客观上的,有些人之所以被贫穷的毒蛇缠住,死活不得脱身,或是脱了身又被缠住,还有种种与自身的观念、素质相关的原因:一是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囊中无钱,东借西贷何愁?稀粥常喝便可;破屋陋室,四壁空空何惧?能避风雨就行。你说他这是得过且过,他说这叫“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2.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齐诗人留下的不朽诗篇《敕勒歌》,形象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壮美俪“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则精僻地道出了内蒙占自然资源之丰富。88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至1996年底,内蒙古仍有31个国定贫困县和19个区定贫困县,有220万农牧区人口未能摆脱贫穷的困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发达,人才云集,信息畅通,市场广…  相似文献   
3.
“谁是谁的人”是一个许多人常用的句式。在机关呆过、 企业干过、官场混过的人,多会以此句式造句,比如说“张三是李四的人”、“赵二是王五的人”等等。桑榆先生曾在企业和机关混过几年饭吃,故对此句式耳熟能详,而每闻之,心中必哂之,且对那已成为谁的人的家伙顿生  相似文献   
4.
梅桑榆 《中国工商》2003,(5):169-169
古代官场,距今已经久远,但其间种种弊端及各色人物,仍有史籍可考。而溯古察今,则会发现,虽干载之下,仍有遗风存焉。今以典故中的几位宰相为例,对照今日官场中某些人,以证桑榆先生并非妄言。  相似文献   
5.
遇事要找熟人,为多数国人所难免。有人说:"在我们这个国家,无论办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找熟人",此语未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找熟人、托关系,的确被许多人当作办事的看家法宝。  相似文献   
6.
苍溪、阆中、南部、嘉陵四县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眺望莽莽秦巴山脉,令人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凝眸滔滔嘉陵江水,令人想起白居易“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吟咏,──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战国的烽火,汉唐的征战,在这里留下了供后人怀古的遗迹;革命的狂飓、红军的热血,在这里铸就了令后人景仰的丰碑,──这片土地上记载着历史的古老与神奇。然而,自然风光的秀美和历史的悠久,往往并不能证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深广连绵的丘陵、贫瘠稀少的耕地、频繁的自然灾害、极大的人口密度……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得不…  相似文献   
7.
求人的滋味     
梅桑榆 《新智慧》2005,(8):62-62
亲朋好友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帮忙,遇到困难打声招呼,请其援助,觉得理所当然。若是要求的人与自己素无来往,不过是点头之交,或是素水相识,需由他入介绍引荐方得一晤,就要饱尝求人的滋味。  相似文献   
8.
自断其路     
梅桑榆 《中国工商》2003,(3):164-164
张恨水先生在散文《愚贩》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从鸡贩马某手中买了一只白母鸡。不料于家中雄捌高唱之际,那只白鸡也引吭而和。牝鸡司晨,为世俗之所忌,张先生一家及邻人大奇。张太太捉鸡细察,见鸡冠剪迹宛然,臀部断尾之根犹在,原来母鸡比公鸡每斤贵8元法币,那只白鸡重约3斤,小贩为了多卖20余元钱而作此手脚。  相似文献   
9.
鸭农为800只死鸭三打官司南京市六合区雄州镇年已50多岁的陆老汉称,2004年10月30日,家中饲养的千余只麻鸭一夜之间仅存百余只,造成麻鸭大批死亡的原因就是附近施工工地的强光和噪声。这位养鸭人说,2004年10月,在他养殖鸭子附近的一个公路和给排水施工工地,每天晚上都有十多台大拖车在施工,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和强烈灯光,惊吓了他的鸭子,受刺激的鸭子慌张地四处逃窜,互相推挤踩压,致受伤死亡。陆老汉状告在此施工的工程队,要求他们赔偿自己因鸭子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2万余元,并承担案件的诉讼费。六合区法院在审理中发现,陆某所告的施工队不是独…  相似文献   
10.
旗号     
古时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帜,称作"旗号".而今,"旗号"一词已被用来比喻某种名义.而借用某种名义行事的人,又被称为"打着某某旗号".无数事实证明,打着某种旗号行事的人.十有八九是为了靠那旗号来蒙骗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