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进宝先生<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专著,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7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以归义军土地、赋税制度为研究重点,但落笔之时,作者并未将自己局限在敦煌这个范围内,而是将敦煌与中原地区的历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苏金花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4):128-134,176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同居、共财、合爨。累世同居现象,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累世大家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汉代以儒士及豪强地主家庭为代表;魏晋南北朝以门阀士族家庭为典型;隋唐则以世家大族和官僚士大夫家庭为主;宋明以后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中出现了大量数世同居现象。但终古代之世,这种家庭模式在整个社会中没有成为普遍现象,没有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之所以不能普遍化,主要在于其产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敦煌文献,探讨唐五代敦煌寺院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敦煌寺院普遍拥有牧群,牧羊业是寺院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寺院畜牧业经营属于民间富裕地主型规模化经营方式,委派牧人进行放养,牧人身份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同一时期寺院畜牧业发展并不平衡,不同时期寺院畜牧业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畜牧业经营主要是满足生产、生活中耕种、运输以及乳产品以及毛皮制品的需要,除却"食肉"需求外,寺院畜牧业用途与民间私营畜牧业基本相同。敦煌寺院畜牧业是唐五代敦煌地区民间私营畜牧业发展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苗有几何?民又几何?民、苗又为何?由于“民苗分治”和“苗界”不入编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黔东南“苗疆”六厅的户口在清政府奏报中存在严重漏记。论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奏折档案及出版的汇编资料,根据清代黔东南苗疆户口稽查方式的转变,讨论各朝所统计的户口实质和人口数量。清代初次稽查发生于雍正年间招抚苗寨之时,雍乾起义后清查绝户田产时进行了再度稽核,乾隆朝起便不再编查苗寨居民而只编查屯堡民户,道光后又增加了对苗寨内客民的编查。户口稽查方式的转变伴随着总人口和民族人口的变化,黔东南六厅,苗、屯、客等户籍身份和汉、苗民族身份混杂并存。随着这些多重身份人群杂处时对彼此生存空间的侵占所带来的矛盾,咸同苗民起义爆发,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口减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考古资料为主,考察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特点,探讨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分析影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新认识明州制瓷业在越窑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唐宋时期明州制瓷业经历了从初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上林湖和东钱湖两个制瓷中心。晚唐、五代、北宋中期的明州秘色瓷代表了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明州经济的发展、优良的制瓷环境、便利的运输条件、高超的工艺以及强烈的社会偏好,促进了明州制瓷业发展。北方青瓷发展和南方新瓷的崛起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明州制瓷业逐渐丧失竞争力,开始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唐代敦煌地区粮食作物包括粟麦豆三大类及其所属的众多品种。粟麦的种植比例吐蕃时期逐渐发生了变化。粟类品种以粟、的种植比较普遍;麦类以小麦、青麦为主;稻类主要以粳稻为主,水稻种植在敦煌并不普遍,只是寺院和官府等特权阶层专门辟地经营。各类粮食的消费量很大,除作为口粮外,主要用于饲料和造酒以及货币使用。  相似文献   
7.
苏金花 《北方经贸》2008,(2):135-136
香港的公共交通在先天不足条件下发展得有声有色,引起世界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香港地铁成功经营以及对私家车完美控制的分析,国内一些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应从高科技技术,优化公交设备及管理,严格执法、高效管理、统筹发展、引导投资等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宣扬出世的宗教。僧人抛却父母家庭 ,离家潜心修道 ,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摆脱世俗一切欲望缠绕 ,明心见性 ,证成圣果的境界。因而除三衣六物之外 ,佛律禁止僧人私蓄财物 ,《四分律》云僧应“不把持金银七宝 ,不娶妻妾童女 ,不蓄养奴婢、象、马、物、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 ,蓄积蓄养一切诸物 ,不欺诈 ,轻称小斗 ,不合和恶物 ,不治生贩卖。……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取足而已。”① 但“出世”的宗教和出家的僧人都不能不生活在世俗社会中 ,不能不受这个私有制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下层僧众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出土文献,结合正史、地方志、农书等传世典籍,对■的字体、名称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是北方以及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地域、习俗、时代差异,名称、写法各有不同。■别名穄。所谓关西谓之■,冀州谓之穄。唐宋时期■的名称出现以稷冒穄的现象,明清以后虽逐渐得以厘清,但稷穄分歧产生的影响遗留至今。明清至民国以后,■的名称又出现黍、■、穄合称为黍或■或黄米的现象。这些称法在各地方约定俗成,不言自明。不同区域名称相同,所指却不同。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占有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分析唐五代敦煌地区寺院的土地经营特点。敦煌寺院土地主要分布在各大灌渠,夹杂在俗田之间;土地规模较小,主要来源于僧俗信众的施舍及寺院自己购买;寺院土地以田庄自营、租佃等经营方式为主。敦煌寺院地产与中原寺院地产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在经营方式上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